王煜全从小米谈到跟踪前沿科技的重要意义
小米上市前的招股说明书。自称是“硬件+新零售+互联网服务”,说自己搭建了全球化的开放生态。
所谓商业模式,是指长期能够为用户贡献主要收入利润的部分,而小米的最主要的收入利润依然是手机销售。
小米2017年销售了9000多万部手机,平均的单机销售额反倒比2016年有所提高,这实在是个了不起的成绩,因为他们把手机的制造做到了极致。 也是因为他们充分用好了中国的开放的手机生态链。甚至他们可以把这种开放的生态掌控力提供给小米系的第三方企业,帮助他们生产出一系列的产品。
他们的新零售和互联网服务其实也都是基于手机硬件销售成功的基础上的。
就像苹果,他们的零售店模式固然创新,但是失去了 iPhone 等苹果核心产品的支持,这样的零售店模式就未必成立。而苹果已经依托自己强大的硬件平台实现了软件和应用的生态化,这一点小米其实并没有做到。
简单地说,现在有大量的专门开发 iPhone 应用的第三方应用开发者,而专门开发小米手机应用的第三方开发者则很少。这也是为什么苹果可以开开发者大会,而小米只能开产品发布会的原因。
另外, 虽然小米有强大的供应链掌控能力,并能输出给自己旗下的其他硬件企业,但这并非小米打造的生态链,而是小米善于调动已有的生态链。
所以,评价是:
小米是非常优秀的硬件生产企业,甚至是掌握了雷军说的互联网思维的硬件企业,这很了不起。但它依然不是互联网企业,也不是创新生态企业。
还要强调:
万事皆有因果,小米的新零售强大是结果,原因是米家的产品好,而米家产品的优势来自供应链。小米今天的辉煌,得益于把手机制造和供应链管理发挥到极致,更得益于爆炸式增长的手机市场。
但从趋势来看,手机市场的竞争将是巨头之争,必将越来越残酷。而市场增速将会放缓,使得现有手机企业的竞争压力增大。
所以从短期看,小米还会有一个不错的增长期,但是从长期来看,小米的战略必然要调整。
小米未来的方向有两个:
一个是向上游布局前沿科技,尤其是和手机关键部件和关键功能有关的研发;
另一个是向下游走,更加贴近用户需求。
但是,下游光靠对用户的理解和产品设计能力则壁垒不足,尤其是在各大手机厂商普遍相互借鉴的情况下,看看今天各家生产的手机还有多大区别就知道了。所以, 即使是满足用户需求,也要预埋先进科技做壁垒。
就像我们介绍的 iPhone 的面部识别和别家的面部识别不一样,不是用摄像头,而是用激光点投影做的立体的面部识别。而且苹果在开发应用的时候深度参与硬件研发,甚至掌握了相关的硬件专利。
所以,未来贴近用户需求是必修课,但关键的还是背后的先进科技作支撑。
再强调一遍:
手机这样的电子产品,设计能够取得一时的领先,但归根结底是技术之争。
比如以前华为一直被批评在用户使用体验上不够好。但上了寒武纪的人工智能芯片,照片的处理能力强了一大截,这时候你再用修图软件去和华为的手机竞争,就太弱了。
我们在2017年3月16日的前哨第一季的节目里曾经详细介绍过,小米将要自产手机芯片,说明小米也希望加强自己的技术实力。
但我们当时就分析过,小米将要产出的应该最多是中端的芯片。虽然比起国内的其他手机厂商已经前进了一大步,但和这几家国际巨头比起来还是远远不够的。
另外,小米招股说明书里提到了自己的战略,第一条就是极度重视创新、品质和用户体验,但整个战略里却没提如何建立科技领先优势。
其实, 建立科技领先优势,需要的是对全球科技前沿的了解,这就是 iPhone 科技领先的秘密,他们并非自己完成所有的研发,但永远能找到研发最领先的外部企业为我所用,而且协同研发一起达到新的高度,而这也是小米最缺乏的。
就像我们之前举过的例子,我们都知道,未来照相是手机上的一个重要功能,硬件的核心就是镜头。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张翔教授,他现在已经去了港科大做校长了。他发明了超薄透镜,13层的超薄透镜叠加起来才有现在的 iPhone 手机那么厚,但是能达到现有的长焦相机,也就是俗称的“大炮筒子”的效果,这肯定是各大手机厂商的必争之地。
结果专利授权被三星拿到了,因为三星一直在全球跟踪和自己相关的各个领域的科技前沿的进展,而小米却根本不知道这个专利的存在。
简单地说, 小米的国际化是进入国际市场,短期没问题,但要保证长期优势,小米需要的是掌握和布局全球科技前沿,真正实现科技的国际化。
这也是国内大多数企业面临的挑战,也是我们努力希望帮助中国企业跨越的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