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认真备课后,下周四晚上做读书会带领人这事,就常在心里想着……日子就因着这事而有了小小的紧张而充实的感觉。
招募文案怎样修改得更吸引人呢?
读书会选读这章节的哪些篇目会让书友们更有同频共振感呢?
反复细读这章节的内容,才感受到冉冉老师这本书里的每一堂课里所分成的篇目都可单独成一主题,而且慢读每一篇都可有许多的关注点,再深入进去后都有可聊的话题,从而展开各人自己的故事,然后故事与故事的碰撞,就会呈现不同的火花……太奇妙了—这就是方糖读书会慢读书分享故事的魅力所在吧。
如何选背景音乐,也成了我很享受的过程。对音乐我有着天然的触觉,一段音乐或歌曲的旋律,听到后我就知道自己喜不喜欢、有无触碰到自己的心弦……所以,慢慢地就建立了自己的音乐曲库。现在选用这些曲目在读书会上同读书伙伴们分享,感觉一定会很好的—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嘛!……于是,自己一边听着音乐,一边练习朗读引导词,让自己朗读的音调、语速、节奏同配乐达到较为满意的和诣协调效果。
这样反复练习的过程,就是很好的自我静心调息修练。当我感觉到自己的音色慢慢变得轻柔而饱满时,我觉知到可以使自己更放松,更舒缓些,让内心更平静而安稳。当带领人自己的心安住下来,才能引导现场的伙伴们慢慢回到自己的内在,连接到自己的内心。
读书会开始了,我在现场的心流是兴奋有时、紧张有时、期待有时、慌乱有时、喜悦有时、不安有时、平静有时、犹豫有时、空白有时……我和自己起起落落的心流在一起感受着,内心默念:慢下来、不要紧、不着急……允许…允许……让自己尽量放松地临在此刻。
开始带领大家做静心冥想时,我听到自己朗读引导词的声音欠稳定、气息也欠流畅…是欠底气的紧张感所致的吧,但这却是我第一次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气场感有了觉知。到读书会最后结束前,引导大家做感恩冥想时,感觉到自己放松了,从心而出念着的感谢词,有了安稳的力度。特别让我感动的是,做完感恩冥想刚睁开眼睛,大家还处在一片的安静之中时,我清晰地听到一个伙伴平静而喜悦的声音,她带着微笑轻轻说了一句:“真好……真好!”
这一场读书会的主题是:你才是生命的主人。我们选读了《请问你喜欢吃什么》和《活出生命的自由》。轮流慢读后,伙伴们从中找到触动了自己的词句,联想讲述着各自的故事,从童年“阴影”事件讲起,慢慢地聚焦到了如何同自己孩子沟通的亲子教育问题上来。当Z讲述亲子关系故事时勇敢地敞开了自己,大家就忍不住地你一句我一句地回应着,渐渐地越来越深入到她的故事中……有人回应讲述自己小时候受委屈的类似经历,当时的难过感受,积压多年后又怎样反抗不让人再欺负的……但后来有些忍不住的涛涛不绝的回应,就有了一种强势的压力感,话语中有比较、否定、教导……这时,我分明是看到了Z的惘然无助和寻求认同的渴望。我心里知道需要及时制止这不恰当的回应,但因缺乏临场经验,内心的紧张和犹豫令自己有些不知所措,无及时反应过来,至延后了一段时间才匆匆制止住。现回看当时自己内心,是有着恐慌和无力感,想要讨好,怕得罪人,不敢拒绝、怕现场出现不愉快,怕场面失控……
临场的实况,让我真实地体会到如何回应是非常重要的,正如其他其他疗愈师分享所说的:因为讲故事的人把自己的痛和脆弱的地方分享出来,是一种莫大的面对真实的勇气,但同时, 也因为脆弱,也最容易爱受到伤害。保护在场每位伙伴的情绪安全是读书会带领人的重要职责。边实践边学习吧!
此刻做复盘书写时,我还看见了回应者当时也是因为被触动到了,处在她们自己的情绪中,所以作出过当的回应。现回想起来,就会好奇她们又会是有什么样的受委屈的故事呢?只因自己功力火候的欠缺,没能在当时引导她们讲出自己的故事来。同时,我在回忆现场的对话情境中,也是清晰地看见了自己。我与最亲密的家人、最信任的朋友相处,时有这样咄咄逼人的态度和语气,不自觉地会有着高高在上的评判,指责,就像他们说我的:喜欢说教、有时好似在审犯一样……平常对这些话我也是难以听得进去的。现作为旁观者的角色,看到了这样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让人不舒服的感觉。这样不平等的对话只是一种无效的沟通,即使你用意再好、用心再良苦,也只会让对方有压力感而本能地产生拒绝。
其实,我平常遇事也有自我反省,回看自己内心时,也会有自我觉知的念头闪过的,但也就真的是一闪就过了,难有再静下心来更深入内在。现在用笔的书写来不断地追问自己,就是敦促自我直面自己的内心并更深入探索自己的有效途径。
哦!!这就是为什么越书写—越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