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的2020年马上就要过去了,还记得自己当初立下的新年flag吗?
翻看去年跨年发的朋友圈,信誓旦旦设定的计划:旅行,换工作,换城市...却一项都未完成。
总在说“再等等,还没准备好”,却迟迟未见行动。你可能是陷入“过度准备”了,这可是一种落后的“考场思维”。
01
谁还没点“考场思维”
我们绝大部分人都接受过传统的应试教育,大家都掌握了应对考试的方法论,无非就是听课、刷题、掌握所有的知识点。 在做好所有的准备后,就可以迎接最后的考试了,然后你付出的所有努力,都会以考试分数的形式得到兑现。
这个过程是不是非常公平、合理,非常符合我们的认知?
于是,相当一部分时间,我们都认为应对考试的这一套方法论应该适用于其他场景,我们相信人生就像考场,要想在考试中取得一个好成绩,就得把该听的课听了,该刷的题刷了,如果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自然不可能取得好成绩,“裸考”更是不可能有什么好下场。
我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面对领导派给的新业务,感觉自己没准备好,推脱以后错失提升良机;房价上涨的时候,觉得自己刚工作应该先存钱等一等,结果工资涨的还没房价快。
这都是吃了考场思维的亏啊。
所谓考场思维,就是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静态的,评判的标准是固定的,目标也是单一的,一切都是可预料的。仿佛人生会有一个时间地点固定的考场,一份绝不超纲的卷子,一个么得感情的改卷老师,然后给我们的努力打出一份绝对公正的分数。
可惜现实不是这样。
02
应试刷题那一套怎么不好使了
学生时代,考场思维使我走在了同龄人的前面,用今天的话来说,妥妥的“小镇做题家”,工作了许多年后发现只有考场思维是不行的,不仅不会让你先发于人,反而会滞后于人。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下考场思维的三大表现:
1)以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成事的必要条件
少年时读三国,赤壁一战让人心潮澎湃。孔明说:“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随即“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看到此处,我拍案而起,直呼“大丈夫应如是!”。
将所有的准备工作做好之后,寻求一个完美的时机,一蹴而就,直捣黄龙,大事可成。天真的我以为这就是人生成功的真谛。
直到被社会毒打几年后,再去重读三国系列,根据《三国志》的记载,诸葛亮是事先观察了气候变化,判断十一月是多风季节,才策划的火攻。因果关系搞反了啊,我们都以为东风是借来的,实际上是诸葛亮正确判断了形势,反过来倒推准备条件,才有了后来的“铁索连环”、“黄盖诈降”。
不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有了东风,才能“万事俱备”啊。
2) 以为机会一直在等你
几乎所有的大考小考都有确定的时间点,考试不过是一个写好的游戏剧情脚本,我们只管打怪升级,最终boss一直在等着我们。
《巴黎圣母院》这本小说很多人都看过,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曾洗礼我的心灵,下决心要去一次巴黎圣母院。
2019年4月15日,巴黎圣母院突起火灾,尖顶塔楼被大火吞噬,再也都看不到圣母院的昔日荣光了。
你永远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巴黎圣母院可以被重建,但错过的风光再也回不来了。我们总安慰自己还没准备好,应该再等一等,这一等,最后可能是遗憾的悲叹。
3) 以为的终点不一定是终点
学生时代,我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考试,高考在我眼里就是块倒计时的牌子,家人学校给我灌输的理念都是“考上好大学,这辈子就成功了”之类的成功学鸡汤。
现在回过头来看,任何考试都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甚至只是受教育的一个副产品,如果为了考试而学习,可能会错过许多的可能性,也享受不到学习的真正乐趣。
美国一位叫约翰·彭伯顿的药剂师,1885年他酿造了一种加入了古柯叶的葡萄酒,用以缓解南北战争时负伤老兵的吗啡成瘾。但约老师运气太背,还没赚到什么钱就赶上了禁酒运动。眼看这大好生意就要完蛋,他改用苏打水换掉酒精,可口可乐就此诞生。
约老师虽然没有达成最初的目标,但也收获了意想不到的结果,甚至比一开始的目标还要高大上多了,你要知道可乐是有史以来最流行的饮料。
树立一个目标,围绕这个目标制定一系列计划和准备,是公司和个人发展早期的习惯做法,但并不意味目标是唯一的、不可更改的。
腾讯一开始是主营无线网络寻呼系统的,早期的阿里是个电话直销公司,如果他们做的所有准备都是为了最初的目标,还会有现在的微信和淘宝吗?
不管我们能否到达以为的终点,下一个旅程可能又开始了,又有新的目标要去追寻。大家都想在精心准备之后“毕其功于一役”,但现代社会发展太快了,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因势利导、随机应变。
03
打破考场思维,现在就去做
1)早就是优势,立马去做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总有人在问“26岁学习编程晚吗?”、“27岁考研晚了吗?”、“35岁学英语来得及吗?”。
我不知道现在晚不晚,但是明天肯定比今天晚。
哈佛大学有一个奇怪的传统:集体裸奔,这项传统持续了两百多年。一个美国作家叫肖恩·埃科尔,他在哈佛大学念大一的时候,就赶上了一群人裸奔。震惊之余,他马上又意识到,我得来。
回到宿舍脱了衣服,赶紧追到门口,才发现三个问题:
1、裸奔不能脱鞋。当时是冬天,水泥地太冷了,只好转身回宿舍拿鞋。
2、门钥匙在衣服里,衣服在屋里,但是门锁了,进不了屋。只好转身,硬着头皮上。
3、等他到门口,裸奔的大部队,已经跑远了。追吧,那就是一个人在裸奔,实在迈不出去脚。不追吧,屋内是肯定回不去的。
我都替他难受,如果当时裸奔队伍过来的时候,直接衣服一脱,果断跟上队伍也就没这些事了。这三个问题都是肖恩·埃科尔自己“准备”出来的,网上一句话总结得好——“果断就会白给,犹豫就会败北”。
今年经历了网红带货、社交电商、线上教育爆发、人工智能5G时代,总有牛人制造潮流引领潮流,我们普通人可能没有那样的能力和机遇,这些新兴的行业和趋势可不会给我们太多的时间去准备,我们要做的就是跟上潮流,而不是潮流过去以后,站在那里左右为难。
2)放弃完美主义,学会摸着石头过河
腾讯刚开始做微信的时候,同时启动了三个项目组,最终张小龙的项目组获胜了,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微信之父。张小龙在2019微信公开课上面说:“2010年11月19日,微信项目正式启动。最初的人员基本都来自广研的QQ邮箱团队,开发人员没有什么做手机客户端的经验,唯一做过的手机产品是在S60平台上做的手中邮。”
今年是微信的十周年,张小龙当初带领团队开发微信就在一个10人的小房间内进行1.0版本的开发,如果说腾讯当初就预料到了微信是一个日活用户10亿的软件,我是不太相信的。
事业都是慢慢干出来的,机会也是慢慢浮现的。诸葛丞相即使未出茅庐就能定天下大势,不也没料到“挥泪斩马谡”么?
咱不可能一开始就把某个行业认识得特别清楚,也不可能把即将遇到的困难都做到心中有数,可以先去做一些试探,不行就换一个方向,最后确定一个自己擅长的领域精进,不也挺好么?
什么事情都等着条件成熟了,准备充分了再上,那就太晚了。
大多数人的问题就是想的太多做的太少。
想做什么一定要短期内就开始,期间肯定会遇到各种阻碍,哪怕是边学习边做,也比始终不开始要强。
完美的准备往往意味着完美的错过。
学生时代的经历给我们留下太深的印象了,“考场思维”很长时间都是我底层认知的一部分,处于“日用而不自知”的状态。我自己也是吃了很多亏,走了很多弯路,才发现有时候自己真的是做了太多准备,而忘记怎么开始了。
说了这么多,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干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