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军交战,一般都是你死我活,分个胜负,所以有“敌我”双方之分。
现代商业,为了显示对抗的激烈性,也经常用敌方我方来区分。
名字或称谓地确定,很容易让我们局限于字面的解释。这就是我们思维的局限性。
比如竞争对手以敌我双方区分,我们就很容易将视野局限于对手的行动,习惯于分析对手的行为来判断下步的策略。
但,这很很明显进入了一个误区——企业真正要关注的是客户的行为喜好。
商业竞争如此,日常生活也是如此。比如,你想超越的同事,不应该局限于了解同事做什么,而应关注主管需要什么;你想说服妻子,不应局限于给妻子讲道理,而应拉上丈母娘帮助……
看得到、很习惯的“敌人”,往往不是真正的“敌人”。
这就是“说服”三方关系:说服者、被说服者、第三方。
作为说服者,一旦发现想要说服的对象不能理解你的意思,就不要继续做无谓的尝试。梁宁老师给的时间是5分钟。只要通过5分钟讲解,对方不能理解,你就要明白,你们不在同一个频道。你需要找一个
第三方!
这个第三方在辩论场上是裁判和观众,在夫妻争吵中是丈母娘,在法庭上是法官和陪审团。也即,他们不带“有色眼镜”,且具有一定权威,能够断定终局。
再深一层,做销售,想要把自己的产品卖出去也是一个寻找“敌人”、识别“敌人”的过程。
作为一名销售,与其他销售有竞争关系。但视线不应局限于这种竞争关系,而应把握与客户的关系。
把握与客户的关系,也有说服与被说服的关系。这个时候,销售一般都兼任说服者与第三方的角色。
比如,一个比较老套,又比较实用的方法:很多销售推销护肤品,就经常说“我也用这个,效果非常好”“我们家都是用这个产品,非常舒服”。这就是以亲身经历,来充当第三方角色的作用。
产品经理,要具有的一项很重要的能力切换为“白痴”用户的能力,其本质也是要有切换为第三方角色的能力。
退而广之,所谓同理心,也是切换第三方角色的能力。
第一眼看到的敌人,不是真正的敌人,真正的敌人是要你能随时切换过去,找到共识的那个“敌人”
他是你的“敌人”,更是你的战友,可以助你跨越局限思维,开辟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