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出现了一个新兴行业——“遛娃师”。 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多,“遛娃”行业前景广阔,而且遛娃师的收入不菲,专门陪着孩子玩,就能月入近万元。
“遛娃师”其实就是亲子活动的带队导师,主要任务就是专门组织孩子们玩耍,仿照当下流行的综艺节目,设计适合孩子们的游戏桥段,通过带领、鼓励、陪伴孩子们完成游戏任务,锻炼其团结协作、与人沟通等能力。“遛娃师”虽然是个热门、新鲜的职业名词,但实质上与传统的幼儿素质教育培训师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随着社会的发展,服务行业也不断地推陈出新,尤其是对于教育这块大蛋糕,更是不断的花样翻新。月嫂、早教、寄宿,还有现在的“遛娃师”。当然每个行业既然存在就肯定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和生存的土壤,但现在我们要考虑的是这些行业生存的土壤是否是健康的,催生这些行业的理由是否是合情合理的。
月嫂有着专业的护理经验,早教能帮助开发婴幼儿智力,寄宿制能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遛娃师”能拓展孩子的户外活动,听上去都是高大上的存在理由。不否认,确实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中,却容易漠视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关系——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可能是人一生产生最早也是影响最深的关系,当还是胎儿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父母或许一生都在尝试维护和巩固这层关系,子女却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寻求这种关系的平衡。原生家庭是现在讨论比较多的话题,而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影响最强有力的途径就是亲子关系。
别让“关爱”掩盖自私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这一点父母们过多地认同了起跑线的位置,以至于不断地把起跑线提前,早教、胎教、优生,却忽视了起跑之后孩子应该怎么跑。
家长为孩子报早教班、寄宿制学校、拓展训练,目的肯定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得到更好地锻炼与提高,但其中还有隐藏的目的,只是自己可能都没有发觉或不想去探究,就是自私。
记得孩子出生两个月的时候,我凝视着小床里胖嘟嘟的他,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这个“小人儿”不会像生命出现的朋友、玩伴一样,只陪伴我一时或一段时间,而是会出现在我今后生命中的每一天。当这个想法出现的时候,我其实自己都很震惊,或许那是我初为人母,第一次真正认识到孩子对自己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意义。
即使作为父母,也是需要自己的时间和空间的,这毋庸置疑。但带娃是个辛苦的工作,这个小生命会填补你生活中所有闲暇,让你无暇喘息,所以有时也是很烦闷的工作。
月嫂的出现,能帮我们摆脱嗷嗷待哺的小家伙扰人的哭声;早教班的出现,能让我们在孩子开发智力的时候 “偷得浮生半日闲”;寄宿制学校的出现,把教真正“还给”老师的同时,也把育推给了老师;“遛娃师”的出现,让孩子玩的痛快,也让父母休息了个痛快。
发现了吗?孩子生命中最应该与父母共同经历的情节都被别人代劳了。
嗷嗷待哺的婴儿最渴望的是母亲温热的乳房;孩子答对问题时最希望看到父母赞许的微笑;孩子学习的时候更想看到父母一同进步的身影;孩子户外疯玩的时候最想看到父母青春的笑颜。
但这一切都被漠视了。教育只是养育的一部分,智力的开发和知识的获得,也只是人生路上的一部分。如果你真心想为孩子着想,建议平衡下孩子被外人接手的时间,还给孩子亲子时间,或许这比任何教育都更有意义。
别让物质付出代替情感付出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大牌、名牌进入了大家的生活,孩子要富养不能穷养的理论也逐渐深入人心。
但人们在接受理论的时候总习惯于接受其中好操作的,比如“富养”,物质上的富养,比精神上的富养好操作的多,所以物质的付出开始逐渐替代感情的付出。
孩子想要什么,只要财力能承受,就可以给予,而不管孩子是否真需要。这种盲目的无条件的支持,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孩子攀比的心态。同龄孩子之间不再是学习上的比学赶帮超,而变成了穿着用度上的比学赶帮超。比不了衣服比鞋子,比不了鞋子比手机等等。
父母也觉得,我在自己承受范围内给了孩子最好的,就已经是对孩子最好的关爱了。而实际上呢,你在不自觉中,二者相权取其轻,轻松的“轻”。情感的付出相较物质的付出是更费时费力的,就像那句话说的“能用钱解决的都不是问题”,对孩子也一样。养育孩子需要的是陪伴、倾听、理解和指导,每一项都需要父母全身心地投入与付出,这种心力的付出可不是刷张信用卡所能比拟的。
所以别再用对孩子物质上的满足来掩盖对孩子情感交流上的缺失,亲子关系不是一张卡的距离,它是心与心的距离,可以很近也可以很远,孩子一直在那里,关键是看父母愿不愿意去走近,去聆听。
别让陪伴代替沟通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陪伴也是孩子最想要的。但你的身体是在陪伴,你的心呢?
信息爆炸的时代,资讯时刻在刷新,朋友圈时刻在更新,一时不看手机,就好像错过了全世界。
但你貌似整日相伴的一个人,他把你视作他的整个世界,你却让他也失望了。
陪伴,并不只是身体上的相伴,更需要的是心灵的沟通。孩子在游戏,你站在近旁,面露微笑,眼睛却映出手机的屏幕。孩子堆出了最得意的城堡,期待你的称赞,你在看手机;孩子冲下滑梯,想投入你的怀抱,你在看手机;孩子摇摇摆摆,想让抱抱,你腾不出手,因为你的手里、眼里、心里都是手机。你的心不在孩子身上,孩子的心也不会快乐。
孩子需要的是高质量的陪伴,即使因为工作或其他原因,陪伴的时间不长,但也希望那一刻的父母是全身心陪伴在自己身边的,眼里、心里都只有自己,这时的父母与自己是心灵相通的,也是发展、巩固亲子关系最好的时刻。
别让付出绑架孩子
也有很多父母没有将养育假手于人,自己一直亲力亲为,全身心地在为孩子奉献。那也要注意一点,别让付出绑架孩子。
父母对孩子应尽抚养的义务,既然赋予了他生命,就应该去养育,只是用力大小的问题,但这全在自己。如果你的爱多一些就会多付出一些,如果你更希望随性,那可能付出就会少一些,但这全是因为你爱这个孩子,而不是为了从孩子身上索取什么。
不可否认,每个人的付出都会带着各种各样的希冀,没有任何“企图”的付出估计少之又少,父母对孩子的希望更是在常理之中。但这种掺杂在付出中的希望只可以隐藏在心里,不要成为要挟孩子的筹码。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成长是他个人的事情,父母可以成为他的导师,教导他、指引他,但不要将自己为孩子的付出与孩子的成长捆绑在一起,好像孩子不努力就是对不起自己的付出,孩子不成功就是愧对了自己的辛劳。人与人之间没有那么多明码标价,更何况是对自己的孩子呢。
做好自己该做的,无愧于心,孩子也会做好自己该做的,无愧于心。
无戒21天写作训练营第13天,学号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