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论语》?我问自己。
缘于无知。无知让人发慌,发囧。一想起十几年前突然拿到《论语十则》让我讲时的尴尬就羞惭不已。这算不算困而学之?《论语》是不是那个时候买的记不得了,但一定是因为这个痛点在,所以囤在家的。为什么没有读下去?呵,很多时候都这样。兴致勃勃地要头悬梁,结果梦想都死在了床上。
糜不有初,鲜克有终。
去年,得知秦老师带学生背经典,于是成了她的粉丝,自愿加入诵读群,和她的学生们一起读书打卡。因为不好意思被学生甩得太远,有了这个源动力,书就读起来了。只不过,别人背,我读;别人读十遍,我读一遍;别人读百遍,我读十遍。还好,我确是坚持读的。如果哪一天没有晨诵,心中必然惴惴不安。
后来,因为秦老师认识了曾校长。曾校是个行动派,每天空闲时间都拿来读书。看着他把论语每一章读满100遍,然后又通背出来。我常常怀疑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所幸,有了曾校的前引后推,诵读也慢慢变为自觉。
曾校早在一个月前通背完《论语》了,我呢,今天才总算老牛拉破车读完了。昨天重读李长之的《孔子的故事》时,那些浅白的文字在脑海里竟也变得可亲可近起来,可是《论语》里对应句子却嗫嚅嘴边,出不来。这就是读百遍与十遍的区别吧?熟方能生巧,我自己偷工减料,不能活学活用也不难想见。曾校笑我“信之不笃”,是合适的。
我为什么要背《论语》?这下总算明白了一二,至少能够储存到记忆库,可以自如地为我所用,不至于书到用时方恨少吧。
熟读完《论语》,我才算真正与中国的第一位老师相遇。而作为一名普通老师,我的确应该读《论语》,认识这位有影响力的“至圣先师”的。
美国教师雷夫说:教育最重要的是,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自己就应该是什么样的人。教育最重要的是身教。无疑,孔子就是这样一位可敬的老师。
他好学。孔子的祖先是贵族,他的父亲沦落为士。三岁时,父亲没了。所以出生就艰难的他只能“多鄙事”养家糊口。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年轻时做过乘田,委吏。乘田管放牛放羊,委吏管仓库的出纳。管牛羊时,膘肥体壮;管仓库时,账目清楚。他不断学习调整人生的定位,转向求道,转向教学。他用学习改变命运,自我奋斗。他的一生就是学习的一生,改变命运的一生,学习精进觉悟达到至高境界的一生。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学而时习之”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笃信好学,死守善道”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
他强调学以致用,“学而时习之。”做才是真正的学,没有做的学是空的、虚的。学习应该过心、入心。为学的境界,不能停留于知识广博,博学多闻;而要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主张、主见。学习,不是为了成为知识的容器,不是为了成为别人,而是为了建构自己、成为自己。知行合一。
业因造就果报,行为造就人生。正是因为好学,他成了儒家文化的创始人,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最早、最重要的传播者,成为影响了我们千年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孔子50岁才进入鲁国做了高官,一场政治阴谋却逼他下了台。离乡背井,13年周游列国,总希望找到机会实现他的政治、社会改革的理想,可是到年老了也没有找到。
生活在社会政治大动乱的年代,他竭尽全力改革,虽然他的一切努力都是枉费,可是他从不气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明知道自己不会成功,仍然继续努力。一心一意尽力去做,不计成败,不患得患失。“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他用一生践行着他的学说。
一个人不可能无为,尽应尽的义务,做该做的事情。做的本身就有价值,与外在的结果无关。所以孔子认为君子做官是担当道义,履行职责。无论世道如何坏,都应该积极有为,有所担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虽一生困顿,却巍然独立。
修身、治国、平天下。孔子既有美好的政治追求,也有仁德的人格追求。他是个有德性的人。他的人性修养和生活智慧带给我的启迪,就是读《论语》的意义。
他对学生有严肃教诲,也有诙谐幽默。他坚决反对季氏伐颛臾,责备冉有、季路:“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磊磊落落,掷地有声。
他喜欢子路率直,也批评子路有勇无谋。“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和学生互相打趣,亦师亦友。当子贡告诉他,郑人形容他“累累如丧家之犬”时,他欣然笑曰:“然哉!然哉!”善于自嘲的人多么可爱。
最喜欢他和学生围坐一起谈天论地。当曾晳说自己的人生理想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时,他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当然,生活有诗有远方也有苟且。兵荒马乱的年代,孔子在去楚国途中的陈蔡之间走投无路。“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时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他强打精神,自我安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即使流落至此也不改其志。
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像失掉了父亲一样哀痛,很多人在他的坟上搭棚住了三年。子贡竟然守墓六年。作为老师,他是卓越的。
他古道热肠,悲天悯人。面对权贵不屈服,“卫灵公问阵”违背仁政,他毅然离去;季桓子接受齐国舞女,“三日不朝,孔子行。”马棚失火,他关心的是人受伤没有;死了狗也让子贡好生埋起来;对隐者和瞽者,也非常尊敬。他与老朋友原壤一直保持着友情,“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他以杖叩其胫。可是原壤死了母亲,孔子还是帮助他收拾棺材。他就是这样一位谦谦君子。
难怪当有人诋毁孔子时,子贡如此评价:“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今天,与这个两千多年前的哲人遇见,我仍深深地被他的智慧,坚守,仁德打动。
《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危,为精为一,允执厥中。”世界变幻莫测,生活纷纷扰扰,我也想竭尽全力,一心一意地做个好老师,并愿意诚实地保持着这份澄心,不为外相迷惑而“允执其中”。
不教一日闲过。天天学习,好好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