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国学经典,万经之王。这本5000多字的经典之作,指引着无数人前行。书中的人文精神、经典警句、做人的道理等时刻影响着我们,给我们以启示,提醒我们努力做到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宽以待人、快乐生活,今天和大家分享了书中的七句话,皆为经典,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选自第八章)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2、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选自二十二章)
不争,所有人便不能与你争。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
3、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选自三十三章)
个人最喜欢的名句。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中国有一句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自知者明”,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这才是最聪明的,最难能可贵。他认为个人的精神修养,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强、富、志、久、寿这些品格和素质,这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老子极力宣传“死而不亡”,这是他一贯的思想主张,体现“无为”的思想主旨。“死而不亡”并不是在宣传“有鬼论”,不是在宣扬“灵魂不灭”,而是说,人的身体虽然消失了,但人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永垂千古的,这当然可以算做长寿了。
4、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选自六十三章)
做那些别人还没觉察到就该做的工作,办那些还没发生事故之 前就该办的事,体味那些没有散发出气味之前的气味。要把小的征 兆当成大事,把少的征兆当成多的后果。用恩德对待他人的怨恨。 解决难事要从还容易解决时去谋划,做大事要从细小处做起。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时候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轻易许诺肯定难以兑现,把事看得太容易肯定会遇到太多 的困难。因此凡事要把它看得困难一些,所以最终不会遇到困难。
5、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选自六十四章)
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老子进一步阐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6、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选自八十一章)
真实的表述不见得漂亮,漂亮的表述不见得真实;善良的人不见得擅长道义之辩,擅长于道义之辩的不见得善良;明于道的人不见得博学,博学的不见得明于道。诚实的话不一定动听,动听的话不一定诚实。世间的好人不会花言巧语,能言善辩的人不一定是好人。聪明的人不一定博学,见多识广的人不一定真正聪明。人生的修行重在于行,而不在于辩。真理没有必要每天去争辩,一天到晚争论不休,也未必就能辩论出来真理。一切真理与正道,只有真正用心去实修,才能真正领悟。
7、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选自六十章)
治理大国应该像烧菜一样难,应该像烧菜一样精心,两者都要掌握火候,都要注意佐料。所以治理大国应该象烹小鱼一样小心、动作轻,烹小鱼一不小心动作一大就会把鱼弄烂,治理大国也应该一样,统治者不要三天两头搞什么运动,不要动不动去折腾老百姓,不要轻易干涉老百姓的生活,这样国家才能搞好。这反映了道家“清静无为”“垂拱而治”的治国思想,与现在“不折腾”“不扰民”的思想也是一致的。
好书总会给我们指引,给我们方向,给我们启示。《道德经》就是这样的经典之作,百读不厌,常读常新,开卷有益。希望今日分享的七句话对您有帮助。“学习本无底,前进莫彷徨”,通过学习充实自己,提升自己,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