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高阳镇游访了兰泉桥遗址,并留存了照片。为更加深入了解兰泉桥的前世今生,我逐步走访并询问了当地年长老人及高阳镇中学的老教师,在听了他们详尽的如数家珍般的介绍后,根据其口述情况写下这篇历史记载文章,望对补充完善高阳镇镇志尽一份力量。如有不足之处,乞望批评指正!兰泉桥,即高阳镇西门口土桥,始建于公元1150年至公元1180年间(这个时期高阳镇属于金朝统治范围),原址已佚。现址在高阳村通往安家村的一段道路旁偏东侧,南接305省道。经当地老人口述介绍,一说此桥是金朝将领金兀术为纪念其老师张兰泉而修建;一说此桥是金代翰林张兰泉为了疏通道路,方便交通而主持修建,后人将桥命为其名。到底哪个说法更符合历史事实呢?通过查阅资料,首先对主人翁张兰泉此人作以介绍。张兰泉(约公元1130——约1210),本名张建,字吉甫,号兰泉老人。蒲城高阳会通人(今高阳镇高东村)。金代翰林、华州防御使。古书《兰泉老人集》里曾记载:“金,源有国百年,始尚武功,终务文治。”《金史列传》第六十四卷记载:“建善属文,有诗名。明昌初,举才行,授绛州教官,召为宫教,应奉翰林文字。以老请致仕,章宗爱其纯素,不欲令去,授同知华州防御使。”从以上记载看出,金代初期重武教,后期重文教。至金章宗(1168——1208)时期,进行“明昌之治(1190——1196)”,满朝进行汉文熏陶,重用汉族知识分子,采用汉制,兴文学,由于张兰泉善读诗书,兼文才谋略于一身,更由于他不慕名利的人品,故受金章宗钦命为翰林,在宫中施教。后来金章宗认为他有较高的武略,又授予他同知华州防御使的职位。正史资料记载的历史固然可信,而老人们口中所说的“张兰泉是金兀术的老师”这个传言有可信度吗?经过八百余年的口口相传,毕竟是有些差错的。我们先了解一下金兀术:金兀术(?——1148),完颜宗弼,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第四子,金代初期猛将。公元1130年曾在“富平战役”中大胜宋军,而张兰泉此时可能还未出生,所以确切的说张兰泉与金兀术并无有多大联系,至于“老师”的说法可能是人们出于对张兰泉的尊敬而给人们进行的宣扬。而到后来金章宗时期张兰泉被任命为翰林,他才真正的成为宫内皇子的老师。所以经过人们几百年的口口相传,将具体的历史史实传混了而已,大致的历史事件是有所联系的。由于金兀术和张兰泉不在一个年代,根据时间推理,金兀术为张兰泉建桥纪念不符合历史事实,故不可信;张兰泉作为高阳镇本地人,有一定声望,所以他为了便利百姓的日常生产生活而主持建造此桥的说法更切合实际,由于他功劳大,为百姓办了实事,所以人们以他名字命名此桥。兰泉桥自修建以来,经历过多次重修。清道光26年(1846年)重修,“兰泉桥重修碑记”中记载,碑存于高阳镇中心小学内(2017年佚)。1965年再次补修。1979至1981年,高阳镇暴雨数次冲毁桥两次,当时政府组织人力物力修复两次,移动土方4万多平方米,用水泥石块修筑水渠,进行加固。2002年,在修建“305省道”期间,用汽车、挖掘机等大型机械向桥边沟内填入大量土石,得以加固,形成现在的面貌。兰泉桥修建至今近千年,对渭北中部的南北交通、煤矿物流事业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去寻访,见原桥已佚,现隐约可在土的深处看到桥头石狮的模样,虽经八百多年风雨沧桑,仍傲然挺立在桥的前方,好似诉说着兰泉桥与高阳镇的百年故事。
2019年6月9日于高阳镇(2021年6月略改动)
附诗两首(古书传抄)拟古十首(其三)
张兰泉客从岳顶来,贻我松粉黄。为言服之久,身轻欲飞翔。我尝淡无味,自嗅寂无香。还君三太息,世好方膏粱。
拟古十首(其六)
张兰泉有客曳长裾,绣刺遏高闳。低头拜阍者,始得通姓名。主人果厚眷,开宴海陆并。顾必承彼颜,语必顺彼情。不如茅檐下,饱我藜藿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