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下的文旅建筑探索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旅游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二者关系密切,相互衬托。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国乡村地区利用乡村资源和文化优势,发展特色旅游,实现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因此,面向新时代,文旅人才赋能乡村振兴被赋予新的时代价值。
乡村文旅发展不仅要依托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还需要周边有文旅建筑提供居住空间和公共设施。
乡村文旅建筑从选址到建造考虑诸多因素。需从气候、水文、地形、地势、植被等方面,选择具有舒适的物理环境和优美自然景致的场地。其次是文化环境考量,传统文化氛围浓郁的地方更能让游客体会到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底蕴。从社会环境角度,考虑当地居民对外来游客的态度、服务意识、诚信水平等,选址应乡风文明、家风良好、民风淳朴。还应考虑周边道路交通、乡村污水排放设施、垃圾处理配套设施、网络和电网等基础设施完善情况。
尊重当地自然环境及建筑的历史风貌。文旅建筑首先应该与周边自然环境相融合。建筑作为环境中的后来者,应安静地融入原生态环境,成为游客感受景观的载体。其次要充分尊重当地人文环境,不能盲目求新和跟风,不能一味拆除。自然环境特点突出的地方,尽量不破环风景原貌,景观视觉提升过程中切忌大肆破坏原有特点,遵循适度渐进原则。
乡村文旅形成品牌合力。个体经营导致我国现阶段大部分民宿品牌竞争力低。乡村文旅建筑的成功,需要依托当地自然和文化资源的整合。如杭州某县的文旅产业品牌打造,不仅通过文创农业、休闲农业吸引游客,还定期举办特色活动,为游客提供丰富、立体的体验产品。当地民宿的品牌知名度因整体营销氛围而提高。
建筑材料的选取要符合当地环境及气候特征,就地取材。如梁家山村的清啸山居民宿改造,将原夯土房上拆下来的土料,重新夯筑作为墙体,不仅充分体现了夯土材料可回收再利用的特性,也是对乡村匠人智慧的尊重和传统建造技艺的传承。宁夏灵武某镇果园中习惯将枣树枝条攒起来,搭作园子里的篱笆;贺兰山脚下的酒庄将葡萄藤条收集起来,用作装饰建筑的屋顶要素。
保障建筑建造过程中的标准化和使用的安全性。设计时要参考对乡村整体风格的统一性和标准化要求。建筑风格必须与乡村整体风格搭调,不求突兀创新,但求原真创新。施工工艺应尽量采用统一规格,遵尺度模数,易损件应能够灵活拆卸便于更换。在建造的安全性方面,应选择符合当地特征的建筑材料和设计理念,在满足安全和经济的条件下,鼓励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同时,建筑的抗震性要按照国家标准,且施工过程必须符合建筑规范,安全措施做到位。
提升建筑的使用效率。乡村文旅建筑的建造和改造要满足一定的经济和公益需求,空间在服务于游客的同时,也要让当地人受益。乡村的公共空间如博物馆、图书馆、乡史馆、活动中心等文旅建筑,是乡村文旅吸引力的重要来源,同时也能帮助村民了解外面的世界。与此同时,还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使其收入构成多样化。游客满足了乡村体验,村民提升了文化素养,农村增加了就业岗位,如此能让文旅建筑使用率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