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为在知乎发布答案)
原问题:因为无法确定历史书中内容是真是假,所以选择不看历史,怎样理解这种观点?
看到这个问题,其实我想说的一下,为什么我们要读历史?历史都是人所写,都带有人的主观意志。杜兰特夫妇说:
“绝大部分历史是猜测,其余的部分则是偏见。”
正如题主所问,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要读历史呢?
因为要“以史为鉴”!
这个词具有多重含义,首先,“读历史就是读人心”,历史的中心依然是围绕着人,你今天有的想法,过去的人也会有;你今天遇到的阻碍,过去的人也会遇到。我们读历史的时候,同时我们也要揣摩当时的当事者的心理,才能看的广,看的深。我小时候曾认为古人很傻,就像赵构太笨,被秦桧蒙蔽,所以杀了岳飞。然而,我们只是不在同一立场上思考决策而已。看明白了这个,就能明白现实之中一些你自以为不可思议的现象。“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愚蠢就在于相同惨剧重复不断的发生,而你读历史,只是因为你不愿意做那个愚蠢的人。
第二层,引用用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的序言《为什么需要一部21世纪的全球通史?》中的话:
“每个时代都要编写它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编写得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索新的答案。”
也就是说,历史是发展的,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对于历史的宝藏,我们不断遇到新的问题,在人类的过去寻找解决的答案。这并不是愚蠢的,一遍遍试错是成本很高的事情,正如一个崛起过程中的国家自然不愿一次次受挫一样。那通常我们就只能借鉴经验、吸取教训。当然,也有人说,“历史给我们的教训就是,人们从不接受历史的教训。”
第三层,从民族主义的角度讲,国民所爱的这个国家,实是爱这国家的历史。对于国家的发展希望,必然是建立在已有历史认同之上。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的序言里写到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
(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
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
(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
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较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对其国家自身不发生关系。换言之,此种改进,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皇。) ”
既所谓“遗忘历史就等于背叛”。(当然,我们更常听到的是“遗忘历史的民族没有呢未来”。我们常总在日本身上,但想想我们的心酸史,不可不自警也。)
回到题主的问题,历史书中之真相,大多现在不可考,也或许未来科学发展,可以进一步接近真相。但是,不知真假,为什么还要看呢?若以一个人来比喻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历史来比喻记忆,我想,算是一个不错的比喻。记忆残缺不全,正常的人都会遇到回忆不起来细节,回忆不起一些事情的情况。记忆既然如此不中用,甚至可能出差错,误导我们,要它干什么呢?因为我们要向前走。我们不愿在同一位置的坑中栽倒两次,对于我们来说,这个世界不是新的,我们多一点认识,就减少了些未知。即使一个认识是错误的、偏颇的,那也是我们探索真相的必由之路。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