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若杉
心理学,尤其是精神分析流派,几乎全程都在探索原生家庭及早期亲密关系对人一生造成的影响。
比如,你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是因为生命早期你的需求没有得到父母很好地满足;你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是因为父母作为你生活的模板,教育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拳头”;你不敢与人交往,是因为父母习惯对你指责批评,让你缺乏与人交往的信心,常常觉得“我不够好”;你在爱情中缺乏安全感,总觉得人世间没有相濡以沫、携伴到老的爱情,是因为在你的原生家庭中,父母关系本不够融洽,让你对爱情失去了憧憬……
讲真,这些都对。
原生家庭作为我们行为的模板和生活的环境,影响着我们的学习、生活、恋爱、婚姻的方方面面。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成长的每个阶段,尤其是0-7岁,需要不同的心理营养,如果这时候有所缺失,将耗尽一生去寻回。所以,我理解你的失落。
可现实是,对大多数人而言,我们的父母都是不完美的,他们犯着这样那样的错。于是,很多人学了点心理学,读了点弗洛伊德就抱怨父母早期对自己不够温暖抱持,原生家庭不够幸福,父母个性要强,对自己过于控制。甚至,有一些同行也跟我感慨:“为什么有时候越学心理学越难过?”
2、
我想说,亲爱的,学心理学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探索自己的能量与局限,而不是反过头去指责父母,抱怨生命没有在第一时间给你一张完美的“成长符”。
我们总不能期待父母关系一生幸福和谐,在婴儿早期时时刻刻关注你的所需所想;在求学路上,既尊重你的爱好天赋又保证你成绩优异来应对高考的残酷竞争;在你有所成绩时,他们不吝夸奖,为你夯实自信的基石;在你失意时,他们不责不骂,用温暖和鼓励伴你渡过难关,带给你最坚实的安全感。
这样的父母,也许有,但实在太过难得。
毕竟,父母也是人,也有自己的情绪与无可奈何。他们也想与你日日相守,可迫于生活的压力,不得不忙于工作,将你托付于爷爷奶奶照料;他们也想时时满足你的每一个需求,可是,他们也是第一次当父母,不懂得那一刻你的哭泣究竟为何;他们也想给你一个幸福完整的家庭,可是出于种种不得已的原因,婚姻走向了尽头。
这一刻,你指责他们不是“完美父母”,可是,当你为人父母,真的能做得比他们更好吗?
3、
诚然,总有一些太不合格的父母,对子女忽视、甚至虐待,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了不可弥补的伤害,毕竟,不是每个人在生理上做了父母,就一定在心理上学会了做一个好爸妈。如果事实如此,我们理解你的愤怒,甚至,在咨询室里,很多时候我们的工作就是鼓励来访者表达对父母压抑的愤怒。
可是,对于大多数不那么完美的父母,也许我们要做的便是承认不完美,接纳不完美。何况,不是所有的缺憾都造成了100%的负面结果。就像我的一个来访者在抱怨母亲早期对自己过于控制时,我告诉他:“也许,没有你母亲的控制,你就不会有如此好的自律能力,也就不会有今天的这般成绩。”
这个世界,毕竟没有完美的人,也便没有完美的父母,而我们要学会的就是接纳那个“好”或者“不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