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是讲关于提问技巧的事。上学那会被动回答过很多问题却很少主动问问题,整张试卷都是由问题构成的,为了考试不知道做了多少张。你还记否真正开始向自己提问题是什么时候吗?
上个问题先搁一边,先说说问题。问题一般分为三种:
第一种,基于事实的问题。如很多历史问题,只有一个答案。甲午战争爆发于哪一年,签订了什么条约,中日抗战用了几年等等。这是我们最早遇到的问题,在脑海里也最是根深蒂固的。
第二种,基于偏好性的问题。如你最喜欢的颜色,最喜欢吃的食物,最喜欢看的书等等,这是没有统一标准答案的也没有对错,因人而异,带有很强的主观性。
第三种,基于判断性的问题。如互联网行业有发展前景吗,大学生在校谈恋爱好吗等等。这种问题也是开放式的,没有标准只有更好或更坏一些的答案。和偏好性问题还是有差别的,偏好仅仅是偏好不需要强有力的论证,但此问题不然,做出判断必须要事实依据,强有力的论证才具有说服力。
中国学生最先接触的问题,就是填鸭式基于事实的问题。就像我们的历史,地理题目,只有一个答案,其他的都是错的。高二政治课开始接触辩证问题,但可悲的是在政治试卷的辩证题目里标准答案仍然只有一个。所以我们的思维在某些方面是比较固化的。
我刚出学校时,在大家眼里是所谓的书呆子,这个名号挂了很长一段时间。进入社会慢慢才认识到看问题不能太死,必须带有辩证性思维。后面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计划,叫解放天性。只想从原有的思维里面跳出来。
填鸭式思维对我们的影响实在是太深了,这会让我们丧失独立思考能力,对于判断性问题有些时候束手无策。
其实我们遇到这样的老师可能会好点。课外作业由老师给我们定个课题,将同学分成很多小组进行研究,再给些书目自己去查阅,寻找事实依据。当然书目之外的依据是会加分的。之后开个辩证会,小组之间互相质辩。好处大家肯定清楚,培养了思维,也扩大了阅读量增长了见识。可中国的应试教育会让你做这些吗?你只需要知道问题的答案,考试能得分,考个好大学,毕业有份好工作,将来有个好生活(物质生活)。这就是最终的目的。
有时候和学生聊天,问他为什么学医。可答案没有一个说是自己喜欢的。答案普遍是父母的选择,为了以后安定的工作。你们想过自己想要什么吗,喜欢什么,自己愿意做的事是什么?为了一份好工作,追求所谓的好生活就放弃了自我,这样真的划算吗?
当你真正步入社会你有可能会后悔当初自己所做的选择,如果你开始真正去思考某些问题就会明白的。大学步入社会,首先会找份专业对口的工作,如果没有就将就找份销售,只是为了生存,没有任何兴趣可言。接着会经常换工作,之后开始思索自己想要什么,喜欢什么,这时才开始真正寻找人生的方向。
我想我们可能在某个阶段遗弃了一些很重要东西,请问你多久没向自己提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