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家,带着小孩,抽空通读《游戏改变世界:游戏化如何让现实变得更美好》的一部分,脑洞大开。我看书的一个原则,是去找寻书中可落地践行的、应用到生活中的可操作方法。
于是将书中的游戏的四个决定性特征,予以具象化:自我选择的目标、达成目标过程中所设置的规则(障碍)、即时的(可量化的)反馈系统、对前三个特征的认同并自愿参与。
富有意义的目标,赋予我们成就感;有了规则与障碍,则在游戏过程中,有导向地向目标前进,以规则去确认是在做正确的事(而非正确地做事);反馈,给予具体的进步的可量化的指标与进步到了哪个层次,则有了一种可资积累并展示的成就感与对目标看得见过得去的掌控感;自愿参与,保留退出的自由,则在后期,更容易去挑战故意设置的高难度障碍,自虐却乐在其中。
自我设定的目标
直接应用到写作的过程中,每一关的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定为笑来在写作课上所给的:1)思考能力→2)表达能力→3)输出价值观→4)有影响力→5)普度众生。
每一关对能力的要求、达成的难度,是逐渐且稳定地增加,让参与写作这一游戏的玩家,不至于太简单而毫无成就感,也不至于太难则直接受挫放弃,是处于学习区内的日拱一卒的微进步过程。
设置的规则
总的原则,是写的时候要对别人有用,此是总则。怎样对他人构成有用? 一是提供我有人无的新的讯息;二是提供与惯常不相符的却是正确的、合乎逻辑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当然,新的讯息也需要以合乎逻辑的方式表达出来。由是可以延伸出数条的细则(因人而异):
1)介绍新知时,尽量阐述事实,并将事实与自己的判断,严格地区别开来;
2)行文少而精,不累赘、不重复;
3)结论需逻辑清晰,不做无根据的断言;
4)只写非虚构类文字......
即时的反馈系统
-
量的累积。每日一文的篇数与每篇字数的累加(每多打一字,就多了累加的字数),作为初级的量的反馈;而点赞数、留言数,可独立计算,也可设置换算为字数的某个乘数,这样加总到整体的积分中。
同时,一文写毕,各平台同步,可以有简书、微信公众号、搜狐公众平台、LOFTER、知乎专栏、豆瓣等。当然,同步时,要将重复的事情,怎样化繁为简地花少量时间去执行。 - 为反馈系统开多个维度的衡量指标:不仅是数字的呈现,还有排版的图画选择,不仅有视觉的展示,也想着怎样将文章读出声来,使之听觉化,巩固文章的韵律感的同时,更重要比如在喜马拉雅APP朗读的文章时长与数量,也可作为反馈系统的一环。
有着这样的变换,想着我们是怎么玩游戏的,这回也照葫芦画瓢,自己设置写文的游戏规则,并自己玩起来。
自由即自虐
对游戏的目标赞同、规则障碍的认同,对反馈系统的切身感知,由此保留着退出的自由。因为有了自由,一段时间以后,前三者都可自行修改,目标可以扭曲、障碍可以变态难、反馈可以是新花样......
此外,游戏中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是,现实中不想做的事情,若赋予其相应的积分,如同捡石头、拾麦穗一样,一件件地去完成本不想做的事情。比如走路去地铁站,有了手环更积极了;比如《家务战争》(Chore Wars)这款游戏中,将每项家务,按难度大小,赋予相应的积分,老公老婆PK,拼积分。有了游戏的设置,奇妙的是,两人争着做家务了——扫马桶50分、洗碗30分、做饭20分、整理书桌10分......每完成一项家务,都在自己的虚拟角色中加了分,增强了体力。那还不抢着去做?
同样将其应用到写作中,我想到的是,在每日一篇文章的末尾,反省自己当下思维模式的缺点、言行不一之处(否定自己,真是一件不愿意面对的苦差事),一天一条地检索出来。当然,这是自虐式的积分系统,跟自己比,看自己的错误被筛出,所形成的满满的成果。
每日一检:输入过早、过迟,就输出写作。比如今天这一文,1)全书还没看完,就提笔自嗨了;2)看今天的书,就立马写,有点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