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复杂的亲子关系、痴情怨女,遇到不同“奇葩”的人……
你有没有好奇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呢?
那今天给你们介绍一本书——陈晓的《什么心理》,你会明白这些现象到底是什么心理形成,而且书里有很多趣味的故事,通俗易懂地阐述生活中的不同现象,不同的人和事。
陈晓是中大的心理学硕士,也是一名副教授,在心理学科研、教学和咨询培训有十几年经验,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也发表20多篇文章,在武志红的“看见心理”平台上有10多用户学习的主理人。
那下面我和大家分享一些书里的故事和背后的心理吧!
01、想当网红的人
为什么有人喜欢当“网红”?有些人不喜欢当网红?
作者认为是自我概念导致的。
那什么是自我概念呢?
这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自我分为“主我”和“宾我”两种,比如“我看见一朵花”属于主我,主动感受信息;而“我认为我很聪明”属于宾我,是对自己的看法形成的,由对自己看法和信念组成的。
后面的宾我属于自我概念,就是对自己的一套自我看法。
自我概念有三种类型,分别是实际自我、理想自我、应该自我。
实际自我个人认为自己,理想自我是个体期待自己,应该自我是个体认为自己应该或者必须拥有的品质或者责任。
比如我很匆忙,但是到了红绿灯那里,认为我应该遵守交通规则,这个属于应该自我。
当这三者出现差距的时候,人们就会有改变的动力。
想成为“网红”的人就是她理想中自我,希望自己成为大家的焦点。
02、中学时是学霸,大学沦为学渣
为什么有些人辛辛苦苦考上大学以后就开始荒废学习沉迷于游戏中呢?
当然他们不是一直都是这样,以前中学时他们读书很认真,到大学才变成“学渣”而已。
这个如果从自我概念的角度讲,他们在没有考上大学之前,他们的父母可能会告诉他们,等你们考上大学以后就会变得轻松。
等到他们考上大学的时候,他们理想中自我和现实中的自我合二为一了,所以他们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所以说现实中家长或者老师不要对孩子使用这些话去激励他们读书。
那应该怎么改变大学之后他们的现状呢?
那就要帮助他们建立一个理想中的自我,让他们有继续努力的方向。
03、不敢出门的人
有一个学生开学之后一个月也没有上学,后来通过了解,他大学四年,哪怕在学校里,也常常旷课,宁愿呆在宿舍里。
后来作者和这个学生长聊,竟然因为他脸上有一个小小的痘印,导致他不出门,因为这个问题,这个学生的家长还送他去韩国做过一次整容。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
其实因为他的自我概念和自我参照效应的作用形成的。
自我概念有三个功能:
(1)保持内在一致性。书里提到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看法保持一致性。如果你今天觉得自己很厉害,明天觉得自己很差劲,就是自我概念不一致。
(2)自我概念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会形成某种经验。比如你遇到一个人,别人问你对他的印象是什么,你可能会说他勤奋,为什么你会说他勤奋呢?因为勤奋是你核心自我概念中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你用自己的自我概念去解释身边的人和事。
(3)自我概念会影响人们对生活的期待。作者提到他曾经在讲社会心理学时,休息时,有一个学员对作者说:她的朋友对她说课程很好,但是听完一节,发现很失望。后来这个学员走了。
后来作者了解到这个学员开美容院,朋友推荐她过来因为她的婚姻和亲子关系不好,但是恰恰课程后半部分就是讲述关于婚姻和亲子关系的。
因为这个学员的眼里,美容事业在她的自我概念是重要部分,甚至比家庭、婚姻和亲子都重要,所以她关注的东西与他人不一样。如果她没有去理解和接纳不同,总是要求他人和她一致,会造成很多人际上的矛盾。
自我参照效应是自我概念在解释经验和产生期待产生的心理现象。生活中的交际恐惧或焦虑就是严重的自我参照效应形成的。如果你认为自己大腿粗,就会在出门前花很多时间去修饰它,比如穿一条裤子修饰它。上面那个学生不敢出门的例子也是非常严重的自我参照效应形成的。
上面只是书里几个故事案例,其实心理学就是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只是我们常常对它视而不见。
如果你对身边的人和事感兴趣,《什么心理》这本书很好入门的心理学书籍,而且趣味性很足。
如果你想了解好看“皮囊”背后的心理,也可以翻看这本书。
什么影响我们的行为,什么影响着我们的决定,在这本书你都会找到答案。
#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