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门映雪
上周去参加儿子幼儿园的家长会,老师其中一句话让我感触颇深,她说:要给孩子选择的权利,也要给孩子无聊的权利。
可反观生活中为人父母者,对孩子的教育却是见缝插针,无处不在。
有一次在饭店吃饭,坐在我邻桌的食客是一对夫妇和他们的儿子。那孩子看起来十来岁模样,瘦高的个子,正是自我意识增强、渴求新鲜尝试的年龄。
在等待饭菜上桌的过程中,男孩看见吧台的架子上摆满了各种饮品。他突然指着其中一种兴奋地说:嘿,那个饮料是最新上市的,我刚看过广告,还没有喝过呢!
孩子的爸爸也饶有兴趣地附和孩子道:什么饮料?拿一瓶过来吧,我也想尝尝味道!妈妈不满地瞪了父子俩一眼,倒也没说什么。
男孩从吧台拿了饮料高兴地坐回餐桌旁,妈妈伸手说道:拿过来让我看看。端详了一阵后,她嫌弃地说:瞧瞧你买的什么呀!就这么一瓶水,价格贵不说,里面全是白砂糖、浓缩苹果汁、食用香精、添加剂什么的,既不营养也不健康!
说完重重地往桌子上一放:这种饮料不能喝,对身体不好,要吃就吃水果,要喝就喝白开水。
男孩不开心了,气呼呼地坐着不说话。爸爸发话说:你干嘛呢!孩子平时在家也不怎么喝饮料,偶尔喝一次也没什么吧,至于大惊小怪的嘛!妈妈一听更来气了:都是你惯的,明明知道喝这个对身体不好,你不但不阻止还纵容他,真不知你是怎么想的。
男孩却不管不顾,打开瓶子咕咚咚喝了几口,妈妈气得瞪了他好几眼。
饭菜上来了,一家三口开始闷头吃饭。那位妈妈不停地对儿子说:多吃些排骨,这个有营养,看看你瘦的......又往儿子碗里夹鱼:吃块儿鱼,补补脑子。男孩护住面前的饭碗:我不喜欢吃鱼,腥,还有刺,太麻烦。
做妈妈的又不高兴了:你都没有尝试,怎么知道会腥?不管什么事情,你总得尝试了才能做决定。特别是美食,你不亲自尝试怎么能知道它的味道呢?来,吃一块鱼。
一顿饭终于别别扭扭地吃完了,爸爸去结账了,儿子坐在位子上东张西望,就是不看妈妈。做妈妈的想对儿子说些什么却无从开口,只好用目光追随着他,发现他的视线停留在饭店墙上挂着的一副水墨画上,便也望过去,开口说道:嗯,这幅画画得不错啊,无论是构图还是色彩,都很有创意。你以后画画也得朝这个水平发展。可儿子闻听此言,迅速把目光从画上撤回,对妈妈的话并未做出任何反应。
我一时很诧异。我虽不懂丹青,但看那幅墙上的图画,也不过是寻常笔法,并不能称得上是上品,甚至还有些媚俗和呆板。不知道那位妈妈到底是从哪里看出它的高超与创意的。
目送他们一家三口离开饭店,我感慨地对同桌的先生说:好好的一顿饭,被那个妈妈生生变成了一堂教育课,你说哪个孩子得有多憋屈?孩子连选择自己爱喝的饮料、爱吃的饭菜的权利都被剥夺,这也叫爱孩子吗?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父母总是以自己比孩子年长许多、阅历丰富为借口,来帮孩子做各种各样的决定和选择,并且武断地认为“你还小,知道什么呀?你说的那些都不对!听爸妈的,我们这可都是为你好。”而家庭教育的本质,不是无时无刻的教化与包办,而是交流、沟通与尊重。
孩子总有一天要长大。当有一天他(她)必须要自己对某一件事做出判断或选择时,他(她)突然发现自己内心慌乱,无助,没有自信。因为从小到大,他(她)已经习惯父母为他(她)代办的一切,理所应当地认为“有父母在呢!我什么都不用操心。”或是:反正是爸妈帮我选的,我又不需要负什么责任。可父母终将老去,能够帮他们的却是少之又少。
而至于说让孩子有无聊的权利,那更是很难办到了。
在动车上,一对父子俩比肩而坐。父亲一直给儿子讲述那些成功大佬们的创业史。从马云、俞敏洪讲到李嘉诚、比尔盖茨。然后一再告诫儿子一定要好好学习,千万不能无所事事、一事无成。儿子开始时拿着手机边玩游戏边听父亲说教,后来索性关闭手机阖上眼睛装睡。
父亲生气:你这孩子,宁可无聊到睡觉,都不愿意听听人家是怎么成功的。真是让我失望!
我估计那个儿子内心的潜台词肯定是说:老爸呀!我就想安静地呆一会儿不行吗?如果听听故事就能成为商界精英的话,那我早就是富二代了吧!
在父母的眼里,孩子无聊就代表荒废,要知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啊!时间如此紧迫,怎能允许你浪费?多多少少学一点总好过无聊发呆、无所事事吧!
作为孩子的妈妈,我也曾经有过像那位父亲的举动。
有一次女儿的好朋友来家里找她玩,两个小姑娘一见面就嘻嘻哈哈地拉着手跑到了楼上的房间,还把房间门关得紧紧的。
我在下面很好奇,就以送水果为由去楼上敲门。结果门一开,俩人正拿着几个小毛绒玩具玩过家家呢!我说她们:你们俩都这么大了,还玩这么无聊的游戏。就不能一起看看书、练练字或是弹弹琴吗?还能切磋技艺、互相进步。
女儿不高兴了,往外推我说:哎呀妈妈,你赶快走吧!我们平时上课够累的了,就想玩会儿这种幼稚的游戏,你根本不了解我们。你觉得无聊,我们觉得好玩着呢!
这就是父母和孩子的沟通出现了问题。你认为他(她)无聊的时候,或许恰恰是他(她)内心反思或是释放压力的时刻。父母责怪孩子浪费时光,孩子抱怨父母逼得太紧,压抑反感。对于同样一件事情的反应:父母很着急,像一团烈火,孩子却冷淡,如一块坚冰。
而反观我们小时候,父母工作繁忙,家里兄弟姐妹众多,有很多事情需要自己拿主意、做选择,因为父母无瑕顾及,养成了独立自主的性格。某个夏日的午后,一个人蹲在院子里那棵枣树下,静静地看蚂蚁搬家,就能消耗半天的时间,并没有大人吵着说浪费时间、快去读书,却也未因此荒废学业,成为累赘。
曾经在一本书中看到过这样一段话:“少年时代的爱因斯坦曾度过一年无所事事的时光。很可惜,现在很多青少年的父母经常会忘记这样一个道理——一个没有‘浪费’过时间的人,终将一事无成。”
父母总是想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最多的教育,唯恐他们输在了人生的起跑线上,唯恐因为自己的关注不够而耽误了孩子的大好前程。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教育让孩子身心疲惫、几近厌烦。于是孩子时刻烦躁、时刻准备造反。表面上顺从,骨子里逆反,总想着终有一天逃离出去。
所以,从现在起,告别再做焦灼的父母,把刻板枯燥的教育暂放一边。专门抽出一些时间陪孩子撒欢玩耍,陪他们吹吹风、看看夕阳,吹吹牛皮、侃侃大山,陪他们一起虚度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