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年味最绵长!
不思量,自难忘!
小时候最盼望过年,过年最盼望的是吃!
小时候和妹妹跟着父母生活在苏北农村,每到年末岁终,我们两个像父母的小尾巴一样,背着大包小包,跟着父母一路辗转回苏南过年,奶奶家在上海,外婆家在无锡,我们一般总是先坐车乘船一路颠簸,先到无锡,春节后一般是年初二,再去上海给奶奶和上海亲眷们拜年。
六、七十年代,举国不富裕,绝大部分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基本上都可以用贫瘠、匮乏来概括,大部分人家是一穷二白,既没钱,即使有一点点积蓄,也没有东西给你买,因为那时大部分东西都是凭票供应的!米面油要供应证、粮票、券,像过年鸡鱼肉蛋什么的那更是紧俏商品,你有钱也买不到,呵呵。那时候大人们好像都忙着“抓革命促生产”,我也真纳闷了,他们促了哪门子生产了?怎么日子会过得那么穷呢?因为匮乏所以样样都是那么珍贵,每个年货都那么好吃!
小时候每次回苏南过年,我们一家人总是像是跑单帮的小商人一样,早早就准备好过年带回无锡的年货,一路背着、拎着、拖着各色土特产,猪肉、鸡鸭、花生、黄豆、鸡蛋、腌肉等等,辛劳奔波回来过年。
当我们一行人日夜兼程来到外婆家的时候,外婆早已在家准备年夜饭“大餐”了,那些个让我馋涎已久、思念已久的大菜、小吃、零食早已在朝我招手了。
现在想想,小时候能让我掉口水的年菜、美食真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大批啊!光是肉制品就有红烧肉、扁尖烧肉、糟扣肉、梅干菜烧肉,哈哈,凡是有肉味的菜肴都是我的最爱!外婆知道我最喜欢吃扁尖,所以专门挑选了笋干尖尖头上的最嫩的部分来烧肉,笋干的香裹着肉的蜜汁香,夹上一筷子送进嘴里,啊!那肥美浓香的味,真是我一辈子的最爱!
如果把扁尖烧肉类比是甘醇肥美、国色天香的杨贵妃的话,那其它肉类菜也是我的爱妃啊。即便是那不加任何其它和头的红烧肉只看一眼就能让人流口水、产生一种莫名的“征服欲”啊,外婆做的红烧肉真正是人间美味啊,那肉皮、肥肉、瘦肉,每一部分都闪着油亮迷人的光泽,加了葱姜蒜和料酒之后,经过一段时间大火烹制,那猪肉的鲜香扑面而来,真是挡也挡不住啊!无锡人出了名的嗜甜,做菜有句名言叫做“甜出头,咸收口”,红烧肉等烧到出锅前外婆总会在锅里加上一大勺糖,然后再烧上一会儿才会出锅装盘,那红烧肉的鲜美香甜可口,用句通俗的话来说真个“打耳光也不肯放”啊,哈哈哈。
可是不管我们小孩子如何嘴馋,如何想吃,这些大菜一定只能等到祭好老祖宗,磕好头之后,到吃年夜饭的时候才会端上餐桌给我们品尝。
除了这几个自己可以在家做的大菜之外,那时候无锡人年夜饭餐桌上还有一个大菜也是不可缺少的,那就是--三凤桥酱排骨!每年准备年夜饭大餐的时候,无锡人总是喜欢去三凤桥买上几只那里的熟食,而酱排骨几乎是首选!“有肉骨头才有年味”是老无锡过年的一条标准。每年腊月二十五左右开始,三凤桥门前就排起了几十米长龙,队伍转弯又转弯,几乎都能排到旁边的崇宁路上去,几十、上百号人在寒风中排一两个小时的队伍,酱排骨如果没有一定魅力,市民是绝对做不到的啊。
三凤桥酱排骨为什么那么好吃?曾经采访过一位无锡厨艺专家告诉我,酱排骨都是用大铁锅烧的,一般一锅能烧50斤排骨,糖量则在3—4斤。选料也很有讲究,排骨选用猪肋排,先用花椒盐(用粗盐和花椒制作而成)进行腌制,冬天10到12小时,夏天4-6个小时。一般来说,腌一晚上第二天一早就可以放入锅中烧了。锅底要放入竹箅子,这样不会粘锅,然后就可以放调味品了。老式烧法和现在并不相同,那时都是用柴火烧的,选用的燃料大多是松枝、柏末。正是因为燃料不同,老式烧法的酱排骨味道和现在烧出来的略有不同。不仅如此,以前采用的原材料是太湖猪,猪身不大、细皮白肉、肉质很嫩,比现在的猪肉好吃很多。难怪现在吃到的酱排骨是和小时候的不一样呢。现在熟食店的锅具改用蒸汽夹层锅了,通过高压产生的蒸汽来烧排骨。如今酱排骨的制作工艺也进行了改造和改良,烹制过程中把酱油、盐度都降下来,更适合现代人的口味,因此改良后的无锡酱排骨连海峡对面的台湾人对也是爱不释口,台湾游客到湖滨饭店等星级饭店吃饭,最喜欢点的就是这样的无锡酱排骨!
记得小时候酱排骨都用油纸头来包装的,每次外婆把酱排骨装盘后,那个油纸头随手就成了小小孩子争抢的美味,因为那油纸头上总会留下星星点点的肉屑啊,小孩子们仔仔细细把纸头上的肉屑吃的干干净净,很是恨不得连那油纸头也能吃下去呢!哈哈哈
除了外婆做的红烧肉,一碗香喷喷的肉酿面筋也是无锡孩子最最思念的家乡味道哦。做肉酿面筋是妈妈的拿手好戏,猪肉洗好切好后就开始上砧板剁肉馅,妈妈有时候是双刀剁肉馅,因为双刀更快效率更高,“当当当”在厨房一般要剁上半天才能剁好肉糜,里面再加上葱姜酒各味调味品,塞入一只一只金黄圆润饱满的清水油面筋当中,妈妈做的油面筋特别好吃,因为她不是把油面筋直接下水煮,而是先蒸好,这样就锁住了里面的鲜味,然后再用酱汁烧熟。那一只只又香又圆的酿面筋哦,给了我无穷的美好记忆,有时一碗饭能吃上几只酿面筋,即使是碗底的那红红的汤汁也那么可口鲜美下饭啊!
除了肉,鱼怎么能少啊?年年有鱼,年年有余,鱼余同音,“吉庆有余”“年年有余”都是特别好的兆头呢。无锡人过年吃鱼最喜欢大青鱼,特别是甘露青鱼,一条大青鱼,鱼头可以做成一碗鲜美可口的鱼头汤,鱼身段和尾巴可以用盐腌制一下,高高地挂在窗台、屋前檐后,一来滤乾净鱼身上的血水,二来防止猫咪偷鱼吃。小时候虽说无锡是江南水乡,但是鱼也是要凭证供应的,记得那时候外婆带着我一起去三里桥菜场排队买鱼,小小的菜场上买鱼的队伍已经排的老长老长了,不过队伍里不少都是些菜篮子或者是砖头或者小板凳,那么那些排队的人呢?他们分身乏术,只好用篮子或者小凳子代替,自己到其它队伍里先去买别的东西,等买鱼的队伍快排到自己的时候赶紧回到队伍中来买鱼,而我外婆因为有我排在买鱼的队伍里,她就可以放心去别的摊位上买其它年货了。
过年前捕捞出来的青鱼不仅个头硕大,肉质也十分鲜嫩,一碗红烧的大青鱼端上桌,立刻引得筷头如雨点般而下,大人们总是夹鱼肚那边少鱼刺的肉给我们吃,自己只吃点边上角落的鱼,那时候我们都是孩子,哪有体会到父母长辈对我们的一片深沉的爱心啊?
除了肉味,苏南人家过年总少不了年糕。白年糕糯,糖年糕甜,糕又和“高”同音,寓意着“年年高”一年更比一年好的美好含义,因此成为无锡人过年必不可少的年货。年糕可以切成片,大年初一早晨全家人一起吃“糕丝园子”,就是年糕加小糯米圆子,寓意一家人“团圆”“步步高升”,小圆子还做成红和黄、绿各种颜色,年糕还可以蒸、煮,也可以炸、炒等不同手法来做菜,而无论哪种做法、哪种口感的我都喜欢,都喜欢,当蒸好的软软的年糕端上桌来,咬一口柔中带韧,米香扑鼻,有时那年糕还能拉出长长的一根来。印象中小时候年糕当中那块红色的印记最漂亮,白色的米汤映衬出那鲜红的印记,好看好吃,嘴里心里都是美都是甜。看着外婆忙碌的背影,身边慈祥的父母,那个小小的孩子吃着笑着玩耍着,无忧无虑,一派天真,仿佛这样的日子会永远循环往复,永远幸福下去。
苏南人过年少不了一碗蛋饺,蛋饺不仅好吃,更是因为它形状如“金元宝”,特别讨吉利讨口彩,所以是每家年夜饭饭桌上必选项目。
做“蛋饺”那可是我的“专利”,外婆帮我调好蛋液,我拿个小板凳坐在煤球炉前,拿一柄半球型状的长勺,先在勺子里放少许猪油防止蛋皮粘在勺子上,再倒进去一些蛋液,勺子一转一张圆圆的蛋皮就做好了,在蛋皮收干但还没有焦糊之前,赶紧在蛋皮上放些调制好味道的肉糜,小心将蛋皮像包饺子一样合起来,一个金黄饱满的“金元宝”就做好了!大人们都夸我有耐心、做事认真,他们哪知道我积极做蛋饺的奥妙啊?那些不小心弄破的蛋皮做不成蛋饺了,就成了我的美食,哈哈,耐心做一碗美味蛋饺,我就能额外享受到好几张鲜美的蛋皮呢,哈哈哈
无锡人过年怎么能少得了一碗八宝饭啊?小时候吃到的八宝饭都是重糖重油重口味的,那糯米的香糯,红豆沙的细腻,猪油加糖的甜美醇厚,再加上瓜子仁、松仁、桃仁、红丝绿丝的点缀加入,尽管年夜饭已经吃了很多大鱼大肉,肚皮已经撑的鼓鼓的了,可是当一盆软糯喷香的八宝饭端上桌的时候,根本抵挡不住它诱人的色香味,大人孩子都会忍不住再吃上一口,再舀上一调羹的,一口下肚,大人们一年的奔波辛劳仿佛都在这一刻得到了“补偿”,孩子们的肠胃顿时也得到了美食的抚慰和鼓舞,感觉生活竟然是那么美好,而我最喜欢能吃到既甜又好看的红丝绿丝瓜子仁,或者能夹到一粒蜜枣,吃着这么好吃的八宝饭常常高兴的摇头晃脑,恨不得高声唱起歌来。“炒八宝,蒸八宝,一勺八宝,一勺福气”,老无锡坚信“吃了八宝饭一年都香甜”。
细数小时候的美味还有很多很多,熏鱼爆鱼白斩鸡,鳝糊虾仁腌笃鲜,春卷海蜇龙虾片,酒酿圆子黄豆芽,还有糖果糕点油酥饼,哪一样没有给我们带来最美好的童年记忆,味蕾享受?如今年还是那个年,小时候天天盼过年,天天想吃的美味佳肴每天都能吃到,可是年味却已经不再是那个年味!朋友说:年岁越长越是怀念小时候的年味,如今似天天在过年,样样能买到,为什么却没有了小时候过年的愉悦和欢欣?
我想我们为什么都在怀念小时候的年?那是因为小时候我们心无挂碍,只有单纯的满足,如今成人了,肩头有了责任,身上有了担子,即使眼前美食遍地,品尝的时候也不可能有小时候那种饥肠辘辘,苦等了一年才吃到美味佳肴时的那种莫大的享受了。
中国人过年不仅仅只是物质、美食的享受,更是一家人团圆相聚,合家欢乐,亲情和爱的表达。在鞭炮声中,在锣鼓声中,在欢笑声中,享受着家和亲情的温暖.所以当我们长大,当我们成人,陪伴我们的亲人们却一一走了,年夜饭上鱼还是那些鱼,红烧肉还是那些肉,八宝饭还是那么甜糯,可是外婆不在了,最亲的父母不在了,年的味道才变得不一样了!
年味如时光流水一样流逝,那个不识愁滋味的少年已经长成青年,长成中年,在一年又一年的光阴里,永远怀念着年少时的年味,思念亲爱的外婆,父母,思念那些陪伴我长大的亲人,无论时光如何转换,光阴如何飞逝,对亲人思念,绵长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