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回家的路上,想一想刚刚在繁星戏剧村看的《盒子里的Annie张》,总是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浮光流影下,那些熟悉的情节和段子只能匆匆唤起自己曾经的记忆,又再次匆匆流逝,不留片甲留痕。
想想也不奇怪,作为一部以白领职场风云的为主要卖点的话剧,这样的情节和内容都是将相似话剧主要情节内容,再三混杂重塑,以至于最终成品呈现出“看上去完全不一致,但是处处又似曾相似”的即视感。虽然内涵单一,但是也不至于让人厌烦。没有好到让人回味,推荐他人。也没有糟到令人嫌弃,说起难堪。最可怕的就是这样平淡的被时间遗忘,是惋惜。当艺术的生存成为了第一要务的时候,对于艺术的深刻的追求就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这很难说是哪一方的悲哀。当我们厌倦了以先锋包装的种种夸张形式,当我们抛弃了一板一眼严肃讲道理的情节,潘多拉盒子里最后的希望也就被深深掩埋。也许这就是流水线下小剧场的生产的必然。
但是类似这样的小剧场话剧依旧能够吸引大批人群前往欣赏,作为无可复制的一次性舞台表现艺术,其魅力依旧存在。这也就是类似《盒子里的Annie张》这样的话剧依旧能大量生产,蜂拥而至被搬上舞蹈的重要原因。
众所周知,流水线下的《盒子里的Annie张》们,投入大量精力进行剧本创作、演员挑选、封闭训练只是为了那几个小时的呈现。虽然每一场的内容完全相同,但演员每一场都会根据演出中观众的反应、演出结束后的反馈和自身的思考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在下一场呈现得更加完美。优秀的演员更是会当场就根据现场观众的氛围做出微妙调整。这种差别,是除非你在现场所不能感受的。因此《盒子里的Annie张》们虽然作为流水线的产物,却不拘泥与流水线的统一质量,能够以巧取胜也是必然。
同时,类似话剧《盒子里的Annie张》这样的话剧,一般在小剧场演出,这样使得观众与演员之间的距离被拉近,这种距离既是空间上的,更是心理上的。这种拉近可以使观众更加真实地融入剧中氛围去体验剧情发展,而不是作为第三者远远地坐看一些人在“表演”。 不带任何音响设备,戏剧人物近得让你伸手就能触碰到。这种直接的冲击力使创作者的意图得以完整地通过演员在舞台上细微的动作和表情,得到最准确的传达。
这样想想看,对于流水线下的《盒子里的Annie张》,观众买账即是必然,同时何尝不是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