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9月26日,李银河在自己微博发文,悼念丈夫王小波。
她配文称:
“小波,这是你写给我的第一封信,你离开21年后,我把回信写了出来,现在念给你听。21年,我庆幸你的文字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而我,则得到了时间的治疗。我爱过你,我仍然爱着你,万一灵魂存在,但愿我们还会相遇。”
这封回信一出,立刻引起了大规模的讨论。
有的人在这封信里看到了哀悼,
有的人在这封信里看到了爱情,
有的人在这封信里看出了炒作,
而我,却在这封信里看到了一个女人应该有的最好的样子。
几乎所有我身边的人都看过一本书,
叫做《爱你就像爱生命》,
它是王小波写给李银河的情书集锦,
在王小波离世后由李银河整理出版而成。
在这本书里,王小波不再是一个嬉笑怒骂犀利尖锐的作家,
而是一个在自己的爱人面前笨拙稚嫩的小男生。
里面的文字质朴优美得不像话,
比如他说:
“做梦也想不到我这封信是写在五线谱上的吧?
五线谱是偶然得来的,就像你也是偶然来的。
但愿我和你,是一首永远也唱不完的歌。”
王小波离世后,他的作品被人反复提起,
其中最让人称道也是被引用最多次的,就是这本情书集子。
爱你就像爱生命,是怎样的爱,才会值得像热爱生命一样的去爱啊。
2
世人都知道王小波,
知道《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红拂夜奔》、《黄金时代》三部曲等佳作,
无数的人将王小波引为精神导师,
却很少有人知道,倘若没有李银河,这世界上根本不会有王小波。
当年他们相恋之时一起到美国匹茨堡大学进修。
王小波的哥哥王小平去看望他们的时候说:
“靠写小说没办法维持生活。”
希望王小波能够去做一些实际性的工作补贴家用。
而李银河认为,王小波的才华不写小说是浪费。
因此一个人负担起了赚钱的重任,
让王小波安心创作。
需要指出的是,李银河没有让自己的事业因此停步。
相反,她以优秀的成绩在匹茨堡大学毕业。
李银河不仅负担了两个人的生活,还是王小波绝对的灵感来源。
王小波的小说里充满了李银河的影子,
王小波不止一次说过,李银河是他的缪斯女神。
在王小波过世后,是李银河历经艰难整理了王小波的书稿进行出版,才让王小波逐步为世人所知。
3
有的传奇在最高潮处戛然而止,
而有的传奇则像是生命一般随时间生长。
对许多人来说,当生命中出现了一个像王小波这样的巨大光环后,
他们的人生也就此停顿,不再继续,
终生守着“王小波遗孀”五个字就足够了。
很多人不了解李银河。
以为她只是一个支持同性恋和虐恋,
充满争议长相平凡的女人。
而早在1978年,年仅26岁的李银河,
与林春合作在《人民日报》发表了《要大大发扬民主,大大加强法制》一文。
她的博士论文是《中国当代城市的婚姻和家庭》。
她的专著《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同性恋亚文化》《虐恋亚文化》,是中国性学领域的开山之作。
李银河的许多研究成果,直到今天也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
比如,
她提倡女性追求性愉悦,而不是被动承受;
她坚决反对男女两性的双重标准,批判造成这一现象的社会舆论;
她的大多数观点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一代又一代人打破认知格局,找到真正的自己。
1999年,她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50位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直到今天,我们还在为女人30岁该不该结婚、40岁该不该生孩子,吵个面红耳赤。
殊不知,这些问题,李银河老师在20多年前,就已经着手研究,并将其写了个明明白白。
就像她在给王小波的回信中写的那样:
“有的人说你的成名是炒作,可是炒作是人为的,而时间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有经过时间的考验,才是真正的永久。”
就如同李银河的魅力。
4
有人在读了王小波的《爱你就像爱生命》以后,
专门去找李银河的照片来看,
看了以后大失所望。
他们不理解:一个让文学大师倾心相爱的人,怎么会有这么平凡的外貌?
看过她的《我的社会观察》。
发现她的大多数观点其实是现代文明的常识。
当年觉得她宣扬的那些新奇的观点如今看来再正常不过,
当年觉得她争取的那些出格的权利如今看来再正当不过。
她不是一个思想者,却是我们这个传统社会的启蒙者。
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让我们明白,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的不被他人干涉的自由。
李银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了所有人女性应该成为的最好的样子:
有爱,有心,有追求,有个性,
承担得起低谷的重量,
承受得起高处的赞美,
经受得了时间的考验,
感受得了时光的美感。
《人间采蜜记》这本自传讲述了一种价值观念,
我就像一只不知疲倦的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流连忘返。每日从各色各样精彩纷呈的花朵中采撷那一点点精华,认真品味,不知餍足。生命不息,采蜜不止,直到老得再也飞不动了,才躺在花丛中静静地死去。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
有趣的灵魂万一挑一。
这,就是纯粹的李银河,
女人最好的样子。
我是白小白,专注职场女性幸福和生涯规划,欢迎关注转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