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话叫“崖山之后无中国”,其实这话说的有点过了。南宋覆亡以后,汉民族人民也并未停止反抗异族,光复河山的斗争。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元帝国的历史地位,不能否认它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不过,元朝的残酷统治和血腥暴虐同样不能回避。
元顺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四月,元朝政府要修复黄河故道,发汴梁大名等十三路民丁十五万,又调安丰等戍十八翼军两万,以工部尚书贾鲁为总治河防使。原本水利兴修是好事,但元廷只让百姓干活,不给百姓吃饭,还派重兵监督民夫干活,打骂,乃至屠戮,家常便饭。
官逼民反的节奏嘛!
大概很多人都知道,清朝嘉庆年间有个川楚白莲教大起义,其实这白莲教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唐朝,是从佛教净土宗里衍化而来。在元朝末年,河北栾城有一个姓韩的人家,好几代都是白莲教的头领,算个堂主级别吧。
在元顺帝时代,韩氏家族的人叫韩山童,继承了祖辈传下的神学事业,而且做得有声有色。元朝政府修黄河,手段粗暴,活生生把好事办成坏事,天怒人怨!韩山童和他的伙伴刘福通感觉举事的良机来了,于是乎玩起来神秘主义,学习了陈涉、吴广簧火狐鸣的历史经验,偷偷刻了一个独眼石人,埋于曹县黄陵冈,背上刻着“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
相信神灵的中国人,这一招特别管用,修河工人在黄陵冈挖出独眼石人之后,群情激动,天下大乱,能不激动吗?还管他什么干活儿呢?
白莲教背景的韩山童和刘福通趁机在民工群体中大造声势,说什么天下将大乱,弥勒佛将下生,明王出世。刘福通还对民工们说韩山童其实是赵家人,实乃宋徽宗八世孙,要代汉人光复河山·······
元顺帝至正十一年四月,刘福通和韩山童在永平杀黑牛白马,祭天誓众,准备起兵。其讨元檄文有“贫极江南,富夸塞北”之句,痛斥元人搜括罪恶。义旗刚举,就遭镇压,官府调军镇压,韩山童被捕,而后被杀,刘福通则逃亡颍州。
刘福通所逃往的这个颍州,就是今天安徽的阜阳,此地乃安徽人口最多的地级市,面积也很大,自古民风彪悍,多出英雄豪杰人士······
逃亡颍州之后,当年五月,刘福通在颍州起兵,还得到一个元朝中央政府低级公务员杜遵道的帮助,成为其麾下参谋长。刘福通起兵以后,声势浩大,拿下颍州之后,又占据豫皖交界的重镇朱皋。不久,又分兵攻陷罗山、真阳、确山,席卷舞阳、叶县,横截豫南。当时童谣歌颂起义军说:“满城都是火,官府四散躲。城里无一人,红军席上座”。
所谓红军,说的是刘福通的部队头裹红巾,故号红巾军,又号红军。刘福通的“红巾军”屡屡击败元军,数月之内就成为拥兵十余万的强悍之师······
刘福通乃首义之师,渐有气候之后,南方多地枭雄起兵,竟呈遍地开花之势······
元廷不少名将皆败于刘福通之手,譬如赫厮虎赤、也先帖木儿、宽彻哥等人。刘福通一路攻城略地,拿下城池,建国条件也逐渐成熟,至正十五年(1355)二月,刘福通在砀山一带找到了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
老战友的儿子找到了,自然很高兴,不过这不是最主要的。更重要的是韩林儿是韩山童的儿子,也就是宋徽宗的后代,起码他们一直对信众这么说,真假不重要!刘福通把韩林儿迎接到亳州,奉为皇帝,国号“大宋”,称“小明王”,建元“龙凤”。
红巾军龙凤政权的建立是个里程碑,意味着与元朝分庭抗礼了,其实际话事人还是刘福通。南方多处义军也奉龙凤为正朔,其中包括朱元璋,大宋复国似有希望。
刘福通运筹帷幄,红巾军进军顺利,席卷华北,更牛逼的是,至正十八年三月,红巾军还拿下晋阳,杀掉元朝总督杜赛因不花,不久攻陷上党,略保定,西陷大同,远及兴和塞外诸郡,元朝上都也被拿下,宫阙被焚······
刘福通兵马一路所向披靡,华北板荡,元顺帝甚至差点逃回大漠。至正十八年五月,刘福通亲率大军,攻克汴梁。
从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侵入汴梁,沦陷二百三十余年的赵宋旧都,现为刘福通光复,这时中原人民复见汉族衣冠,欢庆可想!
刘福通打的旗号是韩林儿,韩林儿的卖点在于他是所谓赵宋后人,真假无论,但有号召力。名义上尊奉韩林儿龙凤大宋的枭雄虽然不少,但都是各有打算,谁不想自己坐龙庭呢?
至正二十三年(1363),反复无常的东吴王张士诚出兵包围韩林儿所在的安丰,韩林儿求救于占据应天(南京)的朱元璋,朱元璋说:“安丰破,则士诚益骄。”
朱元璋亲自率军救援,入城之后,朱元璋趁乱杀掉刘福通,将韩林儿安置于滁州。第二年,朱元璋被韩林儿册封为吴王。又过了两年,朱元璋命大将迎韩林儿去南京,途径瓜州,船就沉了,韩林儿溺亡·····
关于刘福通之死,上面是一种说法,还有人说其实朱元璋当年软禁在滁州的不止是韩林儿,还有刘福通,那次船难,淹死的不仅仅是韩林儿,还有刘福通。
枭雄的竞争就是如此,不是你死,就是我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