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爷爷奶奶的独轮车
现在满大街的哈罗膜拜单车,算是现代科技与传统机械的成功结合了。人,总是矛盾的存在着,一边享受着现代科技的便利,一边又难免会怀念旧时的传统。
自行车,在我们村里叫洋车,类似的还有洋火(火柴),洋油(奶奶那代人照明用的一种油),洋烟(现在的卷烟),洋文(外语),甚至还有洋鬼子。村里人觉得这些外来新鲜的东西都是洋字辈的。爷爷和奶奶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出生的人,他们那一代生活在这些洋字辈产品开始在农村萌芽,悄然涌入的时代。他们充分的享到了一些洋字辈产品比如洋火,洋油带来的便利,也有一些洋字辈产品比如洋车,洋烟,他们到死也没享用得到。1949年,十七岁的爷爷用木制独轮车把奶奶从十几里之外的另一个村子里接来的,彼时奶奶十九岁。他们俩活了将近八十岁,一辈子没有骑过洋车。
二 爸爸妈妈的第一辆自行车
1984年,爸爸和妈妈结婚。八十年代的农村,爸爸妈妈同辈的人,家庭条件好的,结婚的时候都开始有所谓的三转一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收音机。可是爸爸妈妈一样也没有。妈妈刚满十八岁的时候外公外婆就相继去世了,别说自行车这些嫁妆了,连填饱肚子都是问题(外公外婆死后妈妈的三弟和四弟过继给了别人家)。 和爸爸吵架的时候,妈妈总是说,当时她长得在十里八村算漂亮的了,好多来上门提亲的,大部分都是高中生,再差也是初中毕业,而且家庭条件都比爸爸家好很多,自行车都有的。最后却稀里糊涂的嫁给了大字不识一个的爸爸。语气里听得出抱怨,更多的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无奈。
结婚的时候,爷爷奶奶给爸爸准备了三间小瓦屋,一个菜橱柜,一张小饭桌,一张八仙桌几个小板凳,一张大床。三十多年了,小饭桌小板凳和大床早就坏了扔了,随之而去的是我们一家五口多少个一日三餐,多少个夜晚的欢声笑语。八仙桌和菜橱柜因为用的少,还完好的保存着,像古董一样了。妈妈说她结婚的时候是村里的几个叔叔开拖拉机去迎亲的。我也不知道妈妈和爸爸第一次学会骑自行车是什么时候,只记得妈妈说结婚前,爸爸借了别人的自行车带她去五十里外的县城买布做衣服。八十年代的某一天,十八九岁的两个年轻男女,共骑着一辆自行车,一路说说笑笑,未必不如电影里的浪漫欢快。
结婚几年后,爸爸妈妈终于买了第一辆自行车。爸爸在村子里做了一年的泥瓦工活,存了二百多块钱买了一辆老式大架的那种永久自行车。可惜的是有一年爸爸骑去一个地方,被偷了。所以对这第一辆自行车我并没有太多印象,那时候还小。
三 我们家的功臣自行车
对妈妈最有印象的一辆自行车是大舅的废品厂里收购来送给妈妈的。那辆自行车对我家意义重大,用妈妈的话来说它是我们家的功臣,我们姐弟三的学费,生活费都是那辆自行车驮来的。
九十年代初,农村赚钱的路子并不多,也没有进城务工的潮流。村里人大部分就靠着地里的收成过日子,所以家家都过的差不多,仅够温饱,没有余钱。为了让我们姐弟三有学费,妈妈二十多岁就开始跟着村里另外两个阿姨做着大部分人觉得丢脸不好意思的事情----捡破烂卖。骑着自行车上路,近则十几里,远则几十里,到了各个村子里,把自行车停放在安全的人家,拎着蛇皮袋子,挨家挨家门口走过,沟渠边,捡一些废品垃圾,一年到头除了下雨天,几乎没有停止过。妈妈身材瘦小,一米五出头,骑那种大的自行车根本没法完整的转一圈脚踏 。她一百斤不到,最瘦的时候只有八十多斤,可是她可以骑自行车带着一百多斤的废品,趁着天黑之前卖给废品收购站,然后再骑自行车回家来。数不清有多少个傍晚,天已黑,我们小孩子在门口玩,远远地听到洋车子咔咔叮铃哐当的声音,妈妈和另外两个阿姨一路说笑着,各自回了家,辛苦对她们来说已经习惯。冬冷夏热,刮风下雨,妈妈用那辆自行车养着我们姐弟三。妈妈讲过无数她在捡破烂的时候遇到的事情。被狗咬过,自行车链子断掉,一路推几十里回家,路上跌倒过,途中生病发烧过,走在村子里捡破烂被别人嘲笑过,甚至有一次被别人打过......小的时候听这些,就好像听妈妈讲一些趣闻轶事,心无波澜。现在回想,总是忍不住流泪。她也只是个女人,她也年轻过,她也那么瘦小......可是她好像从来没有脆弱过,就因为她是妈妈。
四 哥哥的自行车
等到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村子里家家几乎都有自行车了,还是那种老式大架子的。大伯家的哥哥在我们这辈人算是年龄最大的,当然也最先学会了骑自行车。大伯家的自行车破的几乎只剩下车架子和两个轮子,大人都很难掌控,却毫不妨碍六年级的哥哥骑着潇洒甩酷。他是我们小学里第一个敢骑行车去上学的,我们都羡慕不已。记忆里最欢快的是一天傍晚,周围的孩子们都推着自己的洋车子,聚集到村子东边的场上练自行车,哥哥得意的卖弄着自己的车技,一遍一遍的放手骑车,甚至把车往草垛上撞。夕阳下,少年得意的笑脸,和我们欢快的笑声,早已逝去。
五 我的自行车
1997年,姐姐要到十几里外的镇上去上初中,必须骑自行车了。当时家里没钱,爸爸把刚出生三个月的小驴卖了三百块钱,带着姐姐去四十多里的集市里买了一辆小型女式自行车。每次想到那时才十四五岁的姐姐跟在爸爸后面骑四十多里的路,我就觉得心酸。姐姐一直内疚觉得对不起那头小驴,才三个月就被卖了,而且可能是被卖去杀肉了。其实更应该愧疚的是我,因为第二年这辆自行车就给我用了,我要到另一个镇上去上初中了,离家更远。从此开始了三年的初中骑车上学。
青春里再苦的日子,也是无谓的,回忆起来也只有美好。中学在离家二十几里的镇上,骑自行车大概半小时。我跟村里的一个小伙伴每天结伴同行,早出晚归。我们骑着车子,看过春天里路边的野花,绿油油的麦地;听过夏天急躁的蝉鸣,轰隆隆的雷声,甚至淋过好多次暴雨;车轮压过秋天的落叶,一片片金色的稻田就在前方;吹过冬天的北风,迎过冬日的飘雪。有时候,我们一路说说笑笑;有时候,我们哞足了劲儿把轮子蹬得飞快;有时候危险就在瞬间。一次下大雪,我不知道在想什么,差点儿骑到沟里去。还有一次,一个班里的女生,骑着车子突然前轮掉了,让人哭笑不得。回忆里更多的时候,到了村头天已黑,我总能看到妈妈或者爸爸站在村头路口等我。
初三叛逆的时候,我会一个人慢悠悠的骑着,不在乎迟到与否,不知道心要去哪儿。中考结束的那个晚上,下着雨,我们几个小伙伴,一路狂癫,用十五分钟就骑完了平时半小时才完成的路。年少的时候总是急着长大,却不知长大未必如幻想的那般多彩。那以后,我进了县城的高中,开始了住校的日子,一直到大学,一直到工作,一直到现在,几乎是告别了自行车的日子。
六 完
再后来,村子里开始流行电动车了,上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都是家长接送,初中的孩子都是自己骑电动车去,自行车越来越少,路上几乎看不到骑自行车的了。那些骑自行车的日子,也终究会像自行车一样,破旧了,消逝了。虽然城市里的单车到处都是,便捷便宜,可是穿梭在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喧嚣嘈杂里,那份生活艰辛,那份年少轻狂,那份青春无边无际,那些乡村路上的春夏秋冬 ,一路繁花,又岂是那些清一色的单车承载的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