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记我们为什么出发”——《看见》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书目是《看见》。本书的开头其实很晦涩,但越往后越吸引人,原以为是一本作者的采访日记,没想到竟然是柴静的成长史,她讲述了自己如何从一个落荒的失败者慢慢成长成为一个勇敢的、正义的还有点强硬的斗士,在这十年中遇到过的挫折、苦难、感动,展现了真实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原来生活中可以处处是盲区,还有盲区里的感动和污浊。所有的偏见都是源于不了解,而所有的感动是源于深深的体会。真相需要的是理智,而不是人云亦云,也不是加以附和。
柴静的文字,有一种特别的力量,浑厚的、明确的,每一个字都用情至深,直抵人心。这本书里,她并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她只选择了留给自己强烈生命印象的人,比如卢安克、药家鑫……从中我明白一个道理,任何一则新闻都不能轻易下结论,要尽量做到抛开偏见,把一个人送回到他的生活位置和肇事起点,才能深刻了解和理解,只有不把这个人孤立和开除出去,这样才能看清这个事件对时代生活的意义。
再一点感受就是我对记者、对媒体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尤其是对像柴静一样有良知的记者和媒体人,更是刮目相看。在当今信息多元化的社会中,偶像明星人社崩塌等社会事件频发,更多暴露在大众视野下的是以利益为导向的价值观,展露出来的信息更多是经过删选和甄别的,而并非真实有效的,所以做为一名合格的记者,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揭示事实真相是非常重要的,大众更多的也是需要这样正义的记者,我们也应该对媒体记者保持一定的宽容度,因为这个社会对媒体的容忍有多大,这个社会进步就有多大,一个文明、民主、法治的社会是要有传媒监督的。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从古至今,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看了柴静的《看见》以后,内心是尊重她,敬重她这种女子,也渴望自己能像她一样,有自己的原则,又在不断经历中完善自己的原则,独立而自主。之前的自己看待问题,更多的是想找到真正的桎梏的答案,对与不对。看完此书,我开始更加清楚的认识自己,认识这个社会,不会一板一眼的探求所谓的答案,人心尤为复杂又极其简单,都是渴望幸福,但是往往被悲伤所扰,做出了前后矛盾的事情,纠结于心,最终伤害的人是自己也是旁人。客观和理性才能理顺事情找到问题的源头。
一生很短,磨难很长,感谢柴静,遇到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