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讲的是一个老人捕鱼的经历,这个老人叫圣地亚哥。
另外一个人物,是一个叫马诺林的小男孩。
这么简单的故事,这么简单的人物关系,海明威却写出了非常精深、非常博大、非常奇异的内容。
王小波曾经这样评价:
“《老人与海》讲了一个老渔夫的故事,但是在这个故事里却揭示了人类共同的命运。我佩服老人的勇气,佩服他不屈不饶的斗争精神,也佩服海明威。”
麦家说:
“《老人与海》这部小说太宽大了,宽大到可以把一个世界浓缩地装下。是平地拔楼的奇妙,是以一当百的意味深长。”
香港作家马家辉曾评价:“这本书就好像存在你大脑里的一个加油站,当你有挫败感、软弱感时,就替自己加个油。”
而对于其他读过这本书的人,有人感慨:“做一些不可能做的事,完成一些不可能完成的梦想,人生来不是易于屈服的,直到屈服变成了习惯”;
有人认为,它极具英雄主义色彩:“对抗世界也是对抗自己”;
有人收获了在人生路上:“勇敢、孤独、坚韧、与自己的对话,无论怎样,坚持到底”;
有人觉得:“人类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是当人们一再把手伸到限度之外,这个限度就一天一天地扩大了”;
有人从这个故事里读出了:“美学价值在于西方悲剧的呈现:命运无奈,但我绝不放弃,仍要反抗。对于人来说唯一不灭的,是希望”;
也有人说:“明知自己的软弱和生活的艰险,仍毅然坚持奋斗,这才是真正的勇敢和伟大”。
而我,则从这本书里读出了一个老人的铁骨柔情,正如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的《于我,过去,现在以及未来 》里“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余光中先生将它翻译成“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老人并不是一个模板化的英雄、硬汉,更是一个复杂而真实的人,他内心细腻、触觉敏锐,看清现实之外,又有着独特的温柔。
01. 他是个铁骨铮铮的真汉子
圣地亚哥,是一个瘦骨嶙峋的老渔夫。
他每天出海打渔,已经连续84天一无所获,于是他成了小渔村里人尽皆知的“倒霉蛋”。
起初四十天,还有一个男孩跟随着他一起出海。
但是后来,男孩的父母认为老渔夫再也交不到好运,安排男孩去了另一条船。
年轻的渔夫,常常对老渔夫冷嘲热讽;年老的渔夫,则为他的处境感到难过。面对生活的困窘、同行的嘲笑、他人的不理解,圣地亚哥毫不在意。
他依然每天早上迎着第一缕阳光出海捕鱼,坚信自己一定会有所收获。
他认为:“说不定今天就转运。每一天都是崭新的一天。走运当然是好,不过我情愿做到分毫不差。这样,运气来的时候,你就早有准备了。”最终,老人捕到了一条重量超过1500磅的大鱼。
但老人与大鱼之间力量悬殊,处于敌强我弱的状态。
大鱼拖着钓钩在水中游走,老人则猛拉绳索与之较量。
从中午到夜晚再到天亮,大鱼始终不愿妥协,老渔夫也越挫越勇。没有食物,没有武器,没有助手。后背因钓绳勒得疼痛至极,右手因紧拽钓绳伤痕累累,左手不听使唤地抽筋。
但老人坚信,只要坚持到最后,一定能降服大鱼。
无数次他强忍着自己全身的疼痛,把被钓索割得血肉模糊的手放到海水里浸泡得以舒缓一下疼痛,然后对自己说:“疼痛对男人来说算不得什么。”最终太阳第三次升起时,大鱼总算被打败了。
可是当他把杀死的马林鱼拴在船边准备返航时,血腥味也引来了一批又一批鲨鱼的掠夺。老人拼命与之搏斗,直到精疲力尽,鲨鱼依旧围在他船边。
只要砍掉钓索,放走那只大鱼,他就不用再受苦,不用生吃没有调味的鱼肉,就可以舒舒服服躺在家里那张垫满报纸的铁床上。
可是,他对自己说:“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因此,他依然坚持应战,直到他终于驶进小港时,大鱼已经被啃咬得只剩一副骨架。
他没有因为丧失鱼肉而沮丧,也没有向别人炫耀自己三天三夜的战绩,而是像往常一样沉沉睡去。
真正的智者,从不逃避痛苦,而是在生命的历练中活出淡定与从容。
老人圣地亚哥,就是一个铮铮铁骨的真汉子,一个真正的智者。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永远是在战斗以及想办法继续战斗。
02. 铁骨之外,他是个温情而平凡的老渔夫
作为故事里绝对的主人公,老人圣地亚哥在海上捕鱼、与鲨鱼搏斗的过程就占据了这本书的大部分篇章,但一个人不可能只有英勇的一面、战斗时的一面。身而为人,谁都会软弱,会需要陪伴,需要朋友。
加缪有一句话:“不要走在我后面,因为我可能不会引路;不要走在我前面,因为我可能不会跟随;请走在我的身边,做我的朋友。”
故事中的小男孩马诺林与老渔夫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关系却胜似爷孙,而且,他不仅是老人的徒弟,更是同伴。
他们一起谈论捕鱼的运气、聊棒球、互相假装家徒四壁的小棚屋里有饭吃、有渔网用、有最新的报纸可以读;
小男孩为运气不佳、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的老人加油鼓气,赊账为他提供咖啡,为他准备捕鱼的诱饵;
在他筋疲力尽归来时,给予他最真切的关心,流下最动人的泪水;
而老人则在小男孩还只有五岁时就教他打鱼,做他温柔而特别的闹钟,每次都是赤脚悄悄地走近,轻轻拿起他的一只脚握在手里,直到小男孩睁开眼。
他尊重小男孩,把他当成小伙伴小男人,全身心爱着他。
小男孩也可以说是圣地亚哥人格中“童性”的体现,他的出现,让老人的人格更为丰满。是啊,一个人不可能只有僵硬的顽强,还有柔软的情感。
书中多次提到了这句话“要是小男孩在就好了”,甚至有一段话直接地点出,老人很希望能让小男孩看到他作为“最好的渔夫”,身上所拥有的勇气和毅力。
而老人也肯定曾经是个温柔的好丈夫。你看,以前墙上还挂着他妻子的一张彩色照片,可是他每次看了都会觉得自己孤单得可怜,就拿了下来放在屋角的架子上,上面盖着他的干净的衬衣。
罗曼罗兰说:“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都会变得黑暗。”
而老人,心中有爱。
他骂有毒的水母是“坏家伙”,喜欢绿色的海龟和玳瑁,替所有的海龟伤心,觉得人类对海龟太残酷无情,因为海龟被剖开杀死之后心脏还能跳动好几个钟头。
他替柔弱的鸟儿发愁,因为它们很难得到食物。
他认为海洋是仁慈而美丽的,把海洋看成是女性,用“她”称呼海洋,认为大海之所以偶尔残暴,只是因为月亮影响了她,使得她不由自主地做出了任性或者缺德的事儿来。
他喜欢相亲相爱的海豚,把海豚和飞鱼看成是自己的兄弟,也喜欢并怜悯那条被他钓到的大鱼,甚至觉得它的举止风度和高贵尊严使得没有一个人类配得上吃它。
他回忆起曾经和小男孩钓了一条雌性大马林鱼,雄性的马林鱼一直待在它身边,跳来跳去,陪着它。他觉得这是他见过的最伤心的事,因此请求雌鱼的原谅。
他认为自己并不是虔诚的人,可是在和大鱼做斗争的过程中他还是好几次提及愿意念十遍《天主经》和十遍《圣母经》,前提是他能逮到那条大鱼。
从极度劳累中醒来之后看到小男孩就承认自己失败了,但转眼又兴致勃勃和男孩商量以后一起出海需要完善的事项。
种种以上都给我们呈现出一个温情而可爱的老头形象。
也许,有人会认为老渔夫的命运是悲惨的。
妻子去世他无依无靠,长期未捕到鱼靠饭店老板的施舍和男孩的接济,连续84天出海都没捕到一条鱼,还遭受众人揶揄。
后来虽拼尽全力捕到一条大鱼,又被鲨鱼掠夺。
满怀希望出海,却败兴而归。
殊不知,他其实更是幸运的。因为他有铁骨,亦有柔情,他懂爱,更有情,他有懂他的人,亦有他要守护的人。
03. 写作者海明威也是个铁骨柔情之人
创造这个不朽神话的海明威,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自己的经历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堪称是一个传奇。
叛逆、漂泊、出走、冒险;
打猎、捕鱼、拳击、斗牛、酗酒;
英俊潇洒、孔武有力、频繁追求女人并得手;
探秘了美国与古巴之间海上走私活动;
曾以记者的身份参加一战时,他亲赴意大利前线,并驾驶救护车冲过火线,被一颗开花炮弹炸成了重伤,后来医生在他身上取出了237块弹片,难以想象,他居然带着这么多的弹片,背着一个伤势更加严重的意大利士兵,在自己晕倒之前挣扎着到了救护站;
后来又参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亲历了西班牙内战,在内战期间,他3次以记者身份亲临前线,在炮火中创作剧本,并写作了以美国人参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他曾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斗争;
他甚至曾于1941年,和夫人玛莎一起访问中国,支持我国抗日战争;
还在非洲经历过两次飞机失事;
头上缝过57针;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海明威客居古巴,潜心写作,1952年问世的这部《老人与海》,第二年就获得普利策奖,更于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这部声名远扬的作品,也有着海明威自己生活的影子。
他是一位有着丰富海上经验的捕鱼好手,1935年他生日前的一周,就曾用时32分钟,钓了360磅的马林鱼……他把自己对生活的体验,融入了小说创作里,他自己也说过,自己是根据多年的海上生活经验以及对渔民生活的了解创作《老人与海》的。
和所有最后终于成名的作家一样,海明威也有过数段艰难的日子。
比如在一战后,海明威曾和第一任妻子一同前往欧洲,在那里的五年间,海明威总是清晨天不亮就带着笔记本出门,在一家咖啡馆里认真写作。
他其实并没有钱买东西果腹,因此常常是饿着肚子回家的。但他却总是向妻子撒谎说自己已经吃饱了,吃得还很不错呢。
他结过四次婚,另有一个女情人死在他在哈瓦那庄园的游泳池里。也就是说,至少有五个公开的女人很深刻地陪伴过他,至于其他秘密的女人就不知道了,但一定不会少。在他的世界观里,女人也许也是猎物,可以尽兴去追,不必顾忌太多。
他爱猫狗成痴,收留了大量的流浪猫和流浪狗,而且任意它们自由繁殖,因此总把家里变成乱糟糟的猫狗场。
他很爱他的两个儿子,在他们还很小的时候经常陪他们一起游戏,也带他们一起出去游玩抓鱼。
他也经常不修边幅,酗酒成瘾,体重飙升。
卡斯特罗掌权后,海明威离开古巴定居美国。此时,他身上的多处旧伤,使他百病缠身,精神忧郁。1961年7月2日,或许是因为不堪忍受多重病痛的折磨、或许是因为创作灵感缺失的绝望、或许是因为传说中性无能的焦虑,他用猎枪和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经历过世人眼中艺术家所应该经历的一切,就连最后的死亡,都是充满了自我色彩。
他被人称为“硬汉”,可是又有谁能否认他亦心怀柔情?
04.写在最后
麦家认为:这部小说之所以被大家喜欢,被人们津津乐道,正是因为小说里面充满了象征和隐喻,它把人的困境、绝境、希望,人和大自然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人和自己的关系,人类的命运、孤独、奋斗、不屈,包括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怜悯,都放进去了。
这就是一个大师的手笔,貌似简单,其实无比充盈丰沛。
世事无常,人生总是起起伏伏,困境总是不经意的出现,阻碍我们前进的脚步。
路遥的《人生》里有一句话:
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
愿你我都能成为那个在困境面前永远铮铮铁骨而同时怀有柔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