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中,有时候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有的人生活和事业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关键的时候做出了正确的选择。然而在当下,很多人却为不知道该如何做选择而焦虑甚至是痛苦,那么选择有规律可循吗?当人生出现重大选项时,我们究竟该如何去决断去把握?在这方面司马懿就是一个厉害的主儿,在朝不保夕,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司马懿的每一次重大选择都是那么惊心动魄,而最终的结果也证明了司马懿高超的智慧和能力,那么在关键问题的选择上,司马懿究竟有哪些高明之处?我们又能从中获得怎样的启发呢?
选择带来的踌躇和焦虑往往跟选项数量有关,做很多事情如果只有一个选项那做就行了,偏偏要命的是很多事情有很多选项,而且这些选项哪个都有好(处),哪个都有坏(处),所以我们得出一个结论:生活中的很多痛苦都是因为选项太多造成的。
在这种痛苦的情况下,人应该怎么做正确选择呢?三国演义这本书前半段的高潮是火烧赤壁,后半段的高潮就是六出祁山,在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时候,我们这位神机妙算的孔明先生他遇到了一个强大的对手,这人复姓司马,单名一个懿字,河南温县孝敬里人士,你翻三国演义你会看到,司马懿出场非常晚,他一直到第九十四回才正式走到前台,而这个时候离赤壁大战都过去二十多年了,像曹操刘备关羽张飞这些大英雄都已经不在人世了,不过司马懿不寂寞,历史给他安排了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在诸葛亮的人生中他也不孤单,英雄死后还有英雄,长江水后浪推前浪,在祁山这个地方命运给诸葛亮安排了一个强大的对手,所以我们看到司马懿诸葛亮这两个强者就像宇宙中的两颗行星在经历了各自的曲折的人生轨道之后,终于在祁山这个小小的点上“砰”地一下就撞在一起了。
公元228年的春天,祁山深处有一个小城叫西城,这西城显得异常宁静,大白天街上空无一人,特别安静,静得有点诡异,那街道当中2500多西蜀士兵都埋伏在路两边的店铺里面,表情严肃,鸦雀无声,为什么呢?因为丞相诸葛亮发下一道军令:“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三国演义》)”虽然说都不让说法,但是这些弟兄们眼睛里可都掩饰不住透露出恐慌,慌什么呢?怕什么呢?怕司马懿,司马懿要来了。有人说不对呀,咱们死诸葛惊走活仲达,一个司马懿有什么可怕的?其实不可怕,可怕的是司马懿后面带着十五万大军,十五万大军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少少的西城只有两千五百名士兵,而且诸葛亮身边没有一个战将全是文官,一群书生带2500人如何抵挡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这些兄弟们都绝望了,所以人都指望着咱们神机妙算,呼风唤雨的诸葛丞相能给大家找出一个活命的办法,诸葛亮想到了一个特匪夷所思的办法,这一段儿在《三国演义》上有非常精彩的描述:诸葛亮登上城楼,抬眼望去,见远处尘土大起,魏军分两路杀来,诸葛亮吩咐手下人把旌旗旗帜都隐藏起来了,然后四门大开,每门用二十个军士扮作百姓在那洒扫街道,在看我们这个诸葛丞相,头戴纶巾,身披鹤氅,带两个小童子,拿了一张琴,在敌楼之上凭栏而坐,焚香扶琴,那真是神态悠闲,非常自如,司马懿的部队就到了,司马懿很震惊,他没想到诸葛亮大开四门,在楼上弹琴,所以司马懿就面临一个选择,这城你是进还是不进?首先咱说进的,成功了活捉诸葛亮,但要倒霉了,就会被人家活捉,那就偷鸡不成蚀把米,你要说不进,万一城里没埋伏,咱要不进不是错过机会吗?这叫煮熟的鸭子扑棱翅膀就飞了,所以司马懿在这西城门前思后想,左右为难,急得上蹿下跳,抓耳挠腮,他不知道怎么办。所以大家往往看到一个人在人生最重大的选择面前中表现出了十分的焦虑,这种焦虑是一个人的普遍现象。
什么是选择焦虑症?举个例子,有一头驴饿了要吃青草,你给他一堆青草这驴会特开心,吃饱了挺高兴,但如果你不给一堆你给两堆青草,这驴会从左边跑到右边,从右边跑到左边,看着这堆想着那一堆,看着那堆想着这一堆,最后累的口吐白沫也没吃到青草,但你要给五推,这驴就顾不上吃,它会活活累死,所以我们说一堆青草叫开心,两堆青草叫折磨,五堆青草叫虐待,它会累死的,不光驴这样,人也这样。
所以在这种比较焦虑痛苦的情况下,你说事情会朝哪个方向发展呢?我们首先要先分析一下,诸葛亮他为什么敢大开四门,其实诸葛亮心里有两条,第一他很无奈,要兵没兵,要将没将,就2500个人还没一个能打的,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出此陷招,第二诸葛亮很有信心,诸葛亮判断以司马懿的狐疑性格,跟自己第一次交手面对如此异常的局面,他绝不会贸然进城,诸葛亮算准了吗?算准了,司马懿真的就被这场面给震住了,一到城下,司马懿就真的傻眼了,司马懿死活也想不到我十五万大军来了他居然在城上是这个样,谈着琴,唱着歌,涮着火锅,这很潇洒。所以司马懿怎么也想不出这里面的奥妙,以司马懿的战斗经验和人生经验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什么呢?形势不明朗,看不清利害的时候,绝不贸然动手,我宁可慢半拍,绝不能快了,我得判断一下。形势不明朗怎么办?司马懿传下军令说前军变后军,后军变前军,往北山而退。那有人就说了,你傻呀你,你带队伍冲进去管他三七二十一,活捉诸葛亮不就行了,我们现在都这么想,不过当场也有人这么想,这个人就是司马懿的二儿子司马昭,部队撤退的时候司马昭策马来到司马懿身边说:“父亲,为什么要撤退?莫非是诸葛亮没有部队,弄一个场面来吓咱们,你给我三千人我上去把他抓来。”司马懿怎么教育司马昭啊?诸葛亮平生谨慎,不能弄险,大开四门必有埋伏,咱们进去就被人活擒了,你这小毛孩子你懂什么?就像老人教育孩子经常说的话,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多,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多,我见的鬼比你见的人都多,你懂什么啊跟我走,司马懿就在想,一个这么谨慎的人,怎么可能大开四门,相当于强盗来了,防盗门不关开着,家里放着音乐,主人在屋里唱你妹妹地大胆的地往前走,让强盗进来,这不可能啊。所以诸葛亮这种行为这反常行为,管理学有句话反常行为背后必定有意想不到的秘密。如果咱单位里面有一个人平时对你不冷不热,彬彬有礼,突然有一天面带笑容上来勾肩搭背,管你又叫叔叔又叫大爷,我告诉你这里边有事,就这么个原因。你看《西游记》唐三藏遇到那个妖精,妖精地一贯行为是什么?青面红发,锯齿獠牙,血盆大口,见人就吃,可是你在看妖精看见唐三藏什么表现,千娇百媚,燕语莺声,那么漂亮,那么顺眼,你说妖精为什么在唐三藏面前这么反常,一句话,它想吃唐三藏的肉啊,所以这叫反常行为背后必定有可怕的动机,看人就得看一惯性,司马懿就是这么看诸葛亮的,你不反常吗?我不上你当,所以司马懿就全军撤退了,诸葛亮周围的人就说丞相神机妙算,要是我们这帮人我们就带着2500人撤退了,诸葛亮就说他们有十五万大军我们2500人要撤退的话早被人家活捉了,说完以后哈哈大笑,诸葛亮笑了,那有人说了诸葛亮笑了,司马懿应该哭了,空城计败成这样,非常惨。但你仔细想一想《空城计》司马懿败了吗?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说他没败,而且按照《三国演义》的叙事方式我们甚至可以说司马懿在某些方面还成功了,为什么说他在某些方面成功了呢?我们来分析分析司马懿在《空城计》中的策略就知道,第一个策略叫做(司马懿做重大选择的策略)不求最好,但求满意。司马懿这次和诸葛亮交手他面对的局势是什么,我们可以用危机二字来形容,诸葛亮这次出兵赵子龙斩了五个敌人的大将,安定,南安,天水三郡都被诸葛亮占领了,打败了夏侯懋,打败了曹真,打败了郭淮,席卷了整个战场,所以是关东震动,天下震动,曹魏政权没办法了,于是急调司马懿到军前临时指挥战斗,司马懿是在这么一个情况下走上战场的,所以形势特别地危急,而且你算算部队就知道,他手里的部队还没有诸葛亮多,这大将也没有诸葛亮多,在这种被动的情况下,能把诸葛亮逼退了,那已经算是非常成功了,你跟拳王过招,你能把人家逼退了或打个平手那就算胜利。那有人说那要进西城活捉诸葛亮那不更好,确实这个可以打100分,这属于什么呢?锦上添花,蜜里加糖,白金上面镶钻石,这当然是好事了,但是你得想风险,那你进去万一人家有埋伏活捉了怎么办?大好局势就被葬送了,所以司马懿的选择是什么呢?百分之百把握得90分,第二冒着得0分的危险争100分,你是要可靠的90分还是要冒着0分的危险争100分?我们在生活中看到很多人都冒着零分危险去争100分,司马懿不这样,这个原则就叫做不求最好,但求满意。说到这呢我给大家举一个反面的例子大家认识一下这规律,你看现在很多女孩子都乘为剩男剩女对吧,叫“剩斗士”“齐天大剩”都剩下了,那说为什么剩下呢?找到满意的不甘心,85想90,90想95,95想100,结果等真地遇到100分的时候,人家儿子都上中学了,所以我们没有那个精力那个成本去找那100分,所以大家记住人生得90分靠奋斗,得100分靠运气,碰到就行,碰不着90分也可以,所以司马懿的原则就是我能把诸葛亮逼退,我能收复失地这已经很不错了,根本就没必要非要去追那个100分,这个原则在管理上叫什么呢?叫做最好是好的敌人,大家品一品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做事情追求好可以,但如果你要追求最好,局面就有可能变坏,你就会走到反面去,这叫最好是好的敌人。
我们讲课的时候给学生的建议是什么呢?做事情没有百分之百的完美,只有百分之百的错误,你要追百分之百,你一定会得到一个错误,我们要适可而止,满意就可以了。所以司马懿的部队就退去了,诸葛亮组织人马,携着三郡的百姓,然后就安全地退回了汉中,退回汉中以后就引出了司马懿的第二个策略,无悔的选择就是好的选择,诸葛亮走了司马懿又回来了,大军二次来到西城,司马懿傻眼了,老百姓说什么呢?说诸葛丞相只有两千多人,又没有兵又没有将,也没有埋伏属于三无,你没进来你吃亏了,你上当了,所以司马懿最后悔啊,仰天长叹说:“吾不如孔明也。”
说到这儿我曾经就听过一个搞文学的人说,早知如此,何必当初,既然你这么悔,你就冲进去不就得了,所以我们看到你说人生什么时候最痛苦?后悔的时候最痛苦,所以大家记住,什么叫好的人生,无悔的人生是好的人生,什么是好的选择,无悔的选择就是好的选择。如果我们能做一个选择,不管这个选择别人看怎么样,我们自己心里没有悔,这就行了,所以我们希望做重大选择能达到无悔的境界,但是世事难料,谁都没长前后眼,你说咱能预测下一秒钟什么样,下十分钟什么样,不能。换句话说不管你做哪件事情,你都有可能后悔,所以我又要给大家一句话了,这句话叫什么呢?后悔是选择的影子,遗憾是人生的伴侣。是生活就有遗憾,是选择就有可能后悔。这叫空气中有病毒,吃饭会吃进细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再好的人有毛病,再好的人生有终点,有一天我们身边所有我们在乎的人都会离我们而去,这就是人生,你不可能每件事都百分之百把握,做事就有可能后悔,那你说在这个时候我们做选择怎么办呢?既然每个选择都有可能后悔,我们就把所有选项搁在一起,咱们研究一下哪个选项后悔最小,咱就选哪个,这个方法叫最小后悔法。
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给司马懿衡量一下,这个西城到底是进还是不进?进西城,成功了活捉诸葛亮,失败了后悔,悔不该进来,被人家活捉了;不进西城,成功了逼退诸葛亮,失败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还是逼退诸葛亮一样的,这就相当于你抓彩票,现在你手里攥着400万,有人让你拿这400万做赌注搏一个五百万,博准了500万,搏不准400万也没了,零。但如果你不搏呢?你现在手里稳稳当当有400万,你说你是搏还是不搏,我们算一下很简单,因此司马懿不进西城,他也是从无悔选择角度讲是一个很理性的选择,我们下棋有一个术语,叫成功了不要贪胜。什么叫贪胜呢?叫局面好,成功了,好了还想再好,一点贪心破坏了大好局面,所以你看在人生中,在商海里,在股市上面,甚至在麻将桌上,好多人都是贪胜,好了还想再好,成功了还想再成功,最后一点贪心,败坏了大好局势,另外我们还可以给大家提醒一下,有打麻将爱好的同志你注意一下一个事情,什么事情呢?你说打麻将什么时候最危险,我告诉你听牌的时候最危险,听牌的时候是最容易给别人点的时候。你成功最近的时候风险最大,形势一派大好的时候最容易犯错误。你得意了千万不要忘形,一定要保持清醒,越得意越要清醒。司马懿就非常清醒,这一点是让我们特别佩服的,空城计实际上是司马懿的明智选择,诸葛亮也看到了,他应该这么选,所以两个人是该弹琴的弹琴,该撤退的撤退,这叫猪往前拱,鸡往后刨,各做各的事,高手过招真的是不谋而合。不过说到这里我们还要分析一个事情,你说空城计这招是不是什么人都能用,告诉你不是,这招也就给司马懿用,这叫什么呢?给高人用高招,见俗人用俗招,大家想想,如果对手不是司马懿,是许褚,许褚带着10万大军到城前,诸葛亮大开四门在城上弹琴,许褚不管三七二十一,没那么多弯弯绕,带着500人上来把诸葛亮就捆上了,诸葛亮说不对啊,传说中我一弹琴你就应该吓跑了,许褚说嘿嘿,我听赵老师课了,许褚才没那么多弯弯绕绕的,我管你三七二十一呢,开门我就进,所以我们用策略的时候,要判断对手的状态,不是说高招就能给所有人用。
人生做选择就像下棋,有的人之所以能成为高手是因为他每做出一个选择都尽量地从长远出发,从全局出发,不为眼前局部的利益所诱惑,《三国演义》中的司马懿就是一个有大局观的人,正是凭借着豁达的气度和过人的判断力,他才能在每次重大选择之后不怨天尤人,不后悔,才能在智慧超群的诸葛亮面前,不落下风,那么司马懿关于选择的谋略还有哪些呢?
司马懿实际上还有一个更高明的第三个策略,这个策略是什么呢?就是我绝不掉入别人给我准备好的选项里面,说到这为止我们已经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谈了半天空城计了,不过有兴趣你翻一下《三国志》以及有关的史书你会发现,《空城计》这事是假的,特别钟情三国的人会说这个应该有啊,我告诉你这个真没有,那真实情况是什么呢?诸葛亮跟司马懿真正的对决不是在公元228年,是三年以后的公元231年,这一年春天诸葛亮兵出祁山,而恰好曹魏的大都督曹真得重病了,诸葛亮就把曹魏的将领贾嗣魏平主力包围在祁山附近,关键时刻主力被包围,大将还病了,这个时候魏主曹睿就紧急地把防守东线的司马懿从宛城调来西线,让他主持前线的工作防备诸葛亮,这样两个高手就见面了,这一年诸葛亮50岁,司马懿52岁,这个巅峰对决到底谁胜谁负呢?我们只能说是司马懿他又胜了又败了,那么关于这个胜负呢我给大家详细分析一下它的策略,第一个阶段司马懿带着大军到了祁山附近准备跟诸葛亮开战,那司马懿的基本战略部署是什么呢?派一支小部队驻守上邽,然后自己带主力部队去寻诸葛亮的主力决战,就直扑祁山诸葛亮的大营,那诸葛亮跟司马懿打了吗?诸葛亮才不打呢,诸葛亮采取了避实就虚的策略,你不来了吗?诸葛亮大军一转头就奔上邽去了,你来打我,我攻击你的出发地,上邽只有四千魏军防守,而且诸葛亮速度特别快,等司马懿到祁山的时候,人家已经到上邽了,这个事情给整个曹魏阵营震撼特别大,司马懿也第一次发现自己确实不如诸葛亮,那么在这个时候,被动的形势下,司马懿又做了一个特殊的决策,按理来说,人家已经到上邽了,那边战斗战斗已经打响了,而且路上万一有埋伏怎么办?你不应该追。不过司马懿做出了一个反常的决策,就是立刻追,史书上记载是怎么追的呢?叫“卷甲晨夜赴之(——《晋书》)”,意思就是说把甲胄都脱了卷起来全军轻装前进,不分白天晚上就飞奔去上邽,当时就有将领跟司马懿说,敌人都已经到了,我们去了也白去,司马懿一笑,说你们不了解诸葛亮,诸葛亮这个人做事谨慎,他到了上邽一定是一不开战,二不割麦,还要干什么呢?他要安营扎寨,那么多人安营扎寨一定费时间,就相当于诸葛亮这个人特别重视后勤,特别重视阵形,他得安营,同我们去的时候他应该安营刚安完,所以只要我们快一点是可以赶到的,你说司马懿判断对了吗?告诉你他判断对了,等司马懿道上邽的时候,诸葛亮大营刚建完,居民小区刚建完,还没等开战呢,司马懿就来了,所以我们看到诸葛亮这个统帅优点是谨慎,缺点是太谨慎,这一点成全了司马懿,那么司马懿这个策略叫什么呢?做做看优点,抓破绽,一个人,你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的时候,是最容易被别人抓住破绽的。能说的再说的时候被人抓住破绽,能跑的人在跑的时候被人抓住破绽,能打的人在打的时候被人抓住破绽。
战役进入第二个阶段,司马懿的护麦大军和诸葛亮的割麦大军一下就相遇了,相遇之后两军就有一场小战,规模不大,司马懿派猛将牛金出来跟西蜀对战打了一下没有分出胜负,接着司马懿就收兵了,也建了一座大营然后在里面固守跟诸葛亮就对峙起来了,诸葛亮一看司马懿的营盘建的很好没什么机会,于是诸葛亮又收兵又回到祁山去了,又撤回去了,撤退之后司马懿又遇到一个问题,追还是不追?这时候司马懿决定追,如此全军立刻就追了过来,那诸葛亮正中下怀,就等着你追呢,一见追过来蜀军就在天水附近卤城就摆开了阵势,这阵势有多大呢?《晋书》上记载了一句话叫:“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大家想想阵势有多大吧,占据了两个山头中间断了一条河,做了一个巨大的阵形,司马懿指挥着自己的十几万大军杀气腾腾就扑上来,一时之间在天水南边小小的卤城,战云密布,气氛异常紧张,所有的曹魏和西蜀的将士都认为一场生死大战就开始了,我们就等着血腥拼杀了,结果你说开始了吗?结果是没有开始,这司马懿指挥部队杀气腾腾扑上了来以后,到达卤城以后,气势汹汹,咬牙切齿,毫不犹豫做了一件事情,什么事情呢,建了一座比西蜀大营还坚固的大营,眼见着一个血腥搏杀就变成一个劳动竞赛,两支大军比着搞房地产,比质量,比速度,司马懿建成了大营以后就把部队收敛到大营里边,鸦雀无声,固守待援,也不打,就在屋里待着,这个策略叫什么?叫做我也不打你,我就看着你,这件事情引起了很多曹魏将士的不理解,当然也引起了西蜀很多将士不理解,说他不打他追来干什么,那你说司马懿为什么这么做呢?这个里面其实有一个很高明的思路,司马懿的思路是什么?就是我绝不掉入别人给我准备好的选项里面,大家注意,你要跟聪明人过招,千万不要掉入人家给你的选项里边,人家问我给你准备三个选择ABC你要哪个?我告诉你哪个也别要,你问他有D吗?他得这样,关于这个策略呢,我给大家讲一个身边的例子,你看很多年轻人谈恋爱男生都会遇到这个经典的中招问题,这问题特简单但是特难回答,什么问题呢?小女孩问这男生说你对我这么好,我问你一个问题我要跟你妈一起掉河里了,你先救谁,这个问题叫四头堵的问题,你说我先救你,小女孩说没人性,连亲妈死活都不在乎,你这种没人性的东西我可不敢跟你生活,拜拜。那你说那我先救我妈,小女孩说我就假设一下,你就把我牺牲了,你妈重要,你跟他过一辈子吧,拜拜。那你说我谁都不救,好家伙那人喊救命呢,你谁都不救,你袖手旁观,你还是人吗?那小伙子说了,那我跳河里跟你们一起死,小女孩说本来就死一个,现在死仨,你有脑子吗?所以这叫四头堵的问题,人家给你的选项你不管怎么选你也掉里边,那你说这问题有答案吗?天下无语不成双,我问就有答,有问题就有答案,那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选呢?我给大家一个参考答案:小女孩说我和你妈都掉进河里,你先救谁呢?大家注意开头这个字很重要,如果我和你妈都掉河里边,她是如果,你能如果我也能如果,所以回答就是如果我妈会游泳,我们俩就一起来救你,只要你今天答应我,我们全家都会保护你的安全,永远不让你受任何伤害。那小女孩要说呢?如果你妈不会游泳呢?你接着再如果,如果我妈不会游泳,你放心只要你今天答应我,晚上我就带我妈去学游泳,我们全家要尽最大努力让你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你就嫁给我吧。这就叫不要落入别人的选项当中,你落进去,你就被动了。那诸葛亮那心机高极了,这局都布好了,你要来了顺着那线走,你一定掉进去,所以司马懿的策略就是你以为我追我就偏不追,你以为我不追我就偏追,你以为我打我就不打,你以为我不打的时候我才打,所以司马懿就决定坚守,跟他对峙,但是司马懿的此举遭到了曹魏将领的强烈反对,以贾嗣,魏平等人为首就出来跟司马懿叫板,就说司马大都督你怕西蜀就跟怕老虎一样,你就不怕天下人笑话你吗?整天龟缩到大营里边,你也不敢开战,你哪是司马懿啊,你整个一死蚂蚁,所以大家看到这个事情我们就能得到一个结论,司马懿当时的威信并不高他这个大都督放的挺勉强的,很多人根本就不服他,大家宁可服张郃也不服他,所以掌控不住队伍了,怎么办?在诸将的催促下,5月份司马懿终于决定开战了,魏蜀两军对战的形势就是张郃对王平,司马懿对诸葛亮就打起来了,那战役结果呢,战役结果就是在诸葛亮精心地准备之下魏军没有达到目的,被迫又撤退,两军继续转入僵持阶段,结果到了6月份,蜀军终于把粮食吃光了,最后没办法就全军撤退,所以司马懿跟诸葛亮的对决到此就结束了。从战略整体来看,我们认为司马懿有三点成功,有三点不容易,哪三点成功,第一祁山解围目的达到了,第二陇西保麦目的达到了,第三逼退孔明目的也达到了,所以司马懿算是第一次交手达到了目的,组织部队收复三郡然后回长安见魏主交令去了,从这个里面我们就分析一个问题,司马懿不容易,并不是因为战斗难度大,而且因为管理难度大,诸葛亮管理难度不大,上有领导支持,下有百姓信任,旁边班子还特别团结,司马懿完全不一样,司马懿跟诸葛亮对战的时候,上面领导猜疑,下面群众不支持,周围将领老闹事,所以司马懿就是两条线做战,他就好比顶着火盆走钢丝,上面要烧死,下面要摔死,所以司马懿这一辈子他最大的危险不是跟诸葛亮作战,而是跟顶头上司处关系,咱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伴君如伴虎,作为业务骨干的司马懿他陪伴的是怎样一个老虎呢?下手狠,心机深,沟通难,翻脸不认人,司马懿是怎样处理上下级之间关系的我们下一讲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