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图片来源不知何处,却很有代表性,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留守儿童。
广义而言,只要不是父母亲自养育,一周难得一见的孩子都可称得上留守儿童。狭义而言,它特指农村留守儿童。
为了生活,年轻人不得不在孩子出生后尽快外出务工,从而只能把年幼的孩子交给家里的老人带。当然,这其中也不乏有些年轻的父母不愿意带孩子,不愿意被孩子束缚,有些年轻的妈妈,本身就是没长大的孩子。
然而孩子的教育是有有效期的,错过了最初的十年,家长会发现孩子越发难以教育,尤其是进入青春期后,孩子更加自我。说教打骂都无济于事,即使花再多的钱也补不回那失去的十年。《都挺好》中的明玉与父母朝夕相处,只因父母不公正的对待,都可以做到十年与父母老死不相往来,何况其它?
在丽江时与所住客栈老板相聊甚欢,俩夫妻都来自东坡故乡——四川眉山,在丽江一干就是十来年,夫妻俩人很好,也很和睦。然而说起唯一的儿子却连连叹气,已经读高中的儿子比父亲还要高大,在俩公婆看来,儿子除了找他们要钱,其它没有一点感情,成绩也一般。
其实再回头来看图片中的小孩,让为人母者都很心酸。孩子也收拾了大包小包,可能将父母的话当真了,以为这次爸妈回来就可以带他走了,谁知当他早上醒来提着袋子去找爸妈时,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已经走了。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应该冲荡在孩子心中吧,除了号啕大哭,他还能怎样呢?
那天与已经长大的女儿聊天,她回忆起自己幼儿园时经常是最后一个被接走的,她说,那时好害怕爸妈不要她了。因为没人帮忙,同是上班族的我们只能下班后去接她,有时俩人都有事,难免就接晚了,原以为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放在幼儿园也安全放心,没想到若干年后她仍能记起当年的心情。但至少,她还可以每天见到爸妈。那些被父母寄养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的孩子呢?尽管没有衣食之忧,偶尔还有父母寄来的礼物,然而孩子最需要陪伴时期缺失的亲子之爱该如何弥补?
鲁迅对于父与子的理念一反传统,富有前瞻性与开拓性,他说,父母对孩子并没有什么恩情,也许有人会质疑说:我辛苦打拼都是为了你,至少我对你有养育之恩。而在先生看来,这不是恩,而是父母之责任与义务。
如果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那就多给他陪伴,爱与安全感,即使不能在身边陪伴,在信息社会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父母的存在。春节有一档节目非常好,节目名我忘记了,但是那对四川父母却烙印在我脑海中。他们承诺了女儿要给她过生日,在孩子节假日时,他们把孩子接过来,在打工的大学食堂为她做蛋糕过生日,女儿知道了父母在外生活的不容易,感受到了父母的关心与爱,再次要分别的她变得那么的懂事。
无奈与心酸之中,让我们一起砥砺前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