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好笑,参加过几次读书会,每次跟人提到最近在读《道德经》,收获的总是退避三舍或一阵意味深长的哄笑。而谈到最近的网红、宫斗剧、八卦之类,大家都是热情高涨,两眼放光的一片祥和。
我不想做话题终结者,也没有自信敢说读懂它,只是想聊下面对这本高深的道家经典几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1、对于退避三舍的人,应该是都不知道这本书是讲的什么,只是看到觉得经书,不是凡俗俗子看的;又或者是听说过一两句经典的“道可道,非常道”,没有兴趣读下去。虽然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但是我始终认同存在即合理,每种书都有它的使命在。我们可能注定不可能完全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但是不能否定它的价值吧。虽然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的,尽信书不如无书,但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正是我们读书学习的目的之所在?看破红尘也许本身并不想字面意义那么肤浅,很多红尘中人根本就是在行尸走肉。他们并不觉得自己的生活有任何问题,结婚生子,过着再正常人不过的生活。可是人生就像是看书,你不愿读、不敢读的书,往往就是你问题之所在吧。
2、说下哄笑的这群人,他们可能觉得我就是说说而已,谁愿意看这深沉的文言文,还在那大肆宣扬啊。我没有说被笑话这件事有错,只是感觉人很难去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这也是人生矛盾出现的源头。其实想要聊下这本书的我也没有什么心得体会,只是觉得在这个快餐时代,人人都忙着追求事业、财富。可能已经忘记年轻时候的理想,更多人已经浑浑噩噩到过一天算一天了。可是如果不带有些眼镜去读任何一本书,本来就是一种享受,作者的思想能让你知道自己的无知,又或者你能从身边的事例中找到可以反驳作者的小窃喜等等。虽然更多时候,认同别人并不会给自己带来什么价值,但是用心去思考他们的想法,这本来就是人作为群居生物的意义所在吧。
3、总有高人能继续这个话题。他们一句“你理解的道是什么”,就让我顿时无地自容。我理解的?看书何必那么较真呢,这么严格的考验,我真是没有思考过,只是经常觉得遇到事情可以用上善若水、大巧若拙之类的自欺欺人一下。咬文嚼字的非要“不可说,一说就错”,也许层次不够格与之交流。其实看书本来就是实用主义吧,能从身边事物中体会下自己觉得还挺不错啊,如果为了考试而考试,为了看书而看书,这样还是尽在不言中比较自在了。
4、这是比较温和的一类,他们会很冷静的询问你,这书讲了什么呢,对你有什么影响啊。对于这么善解人意的,我总是很谦虚的说还在领悟中,没什么可说的?反倒觉得自己看了书还不如没看过书的人觉悟高呢,有什么好说的呢?人和人都是互相的,付出、收获不成正比但不代表不用付出,我们总想得到,但一定是先要有自己的东西,表达出来后,收获反馈才发现原来狭隘、偏激、矛盾还自以为是,但也许正是这样才更有意义吧。
越来越体会到平衡的重要性,所以就能肆无忌惮的去发泄想法。因为总是会犯错,不会完美,那么追求满意度就不重要了,只是想自说自话,庸人不自扰也挺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