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钱应当采取什么态度?如何靠自己为目标存下足够资金?不少理财畅销书给出的答案是:从小培养金钱意识,合理花钱、存钱,从而借财务自由实现“真正的自由”。
从2015年开始, 法国银行业联盟每年都会举办“请银行家来上课”活动:银行从业人员为8到11岁的小学生们上财务启蒙课、一起玩理财游戏,以尽早培养孩子们的“财商”。
不过,该活动目的并不是发展一批批“小财迷”或未来的专业人士,而是帮助他们避免在成年后陷入财务困境,沦为只能向父母伸手的成年“啃老族”。不仅如此,孩子们的反馈也允许成人以不同眼光来看待金钱。
“好好分配你的零花钱”
刚上完课的分行经理凯瑟琳回忆道,孩子们在理财游戏中提了不少疑问,其中个别还较为辛辣:“为什么贷款要收利息?”、“您的工资是直接从储户银行账户拿的吗?”。作为回应,她尽量以简单易懂的方式解释银行的运作模式。
另一名分行经理桑德拉为孩子们介绍了银行账户是怎么一回事,并认为此类谈话“很重要”:“他们问了我很多关于付款方式、信用的问题。我觉得来一趟很值,非常推荐同事们也体验一下”。
银行顾问菲利普更开心地表示,回家要和自己的孩子们继续玩理财游戏:“这个游戏允许人们用不同眼光来看待金钱。孩子们真的问了很多有意义的问题”。
据统计,目前已有10000余名学生参与了此项活动,而新积极互助机构2017年的独立评估结果显示,36%的课程参与者认为自己对父母的预算和“省钱行为”有了更好的了解。
为孩子准备的“金钱童话”
理财这两个字也许让不少人望而却步:股票、债券、基金、P2P理财产品、纸黄金...不如暂时把钱先存着!而曾风靡一时的“金钱童话”《小狗钱钱》重点并不在于传授投资技巧,而是助孩子们树立健康的金钱观。
首先,书中小女孩的父母在手头拮据的同时,对个人财务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在意外获得一笔财富后,他们因糟糕的理财能力陷入困境,从此更确信“追求财富使人不幸”。但另一方面,小女孩却羡慕有钱人能够实现目标、提高生活水平的能力。
作者设置了一只用人类语言与女主人公沟通的小狗,小狗的名字也非常直白——“钱钱”。那么,钱钱教给小女孩哪些观念呢?首先,金钱本身没有好坏,但它的确会暴露并放大人的本性。
其次,作者特别提醒了小朋友们成年人爱犯的错误:1. 太多人把时间都浪费在考虑自己不能做的、没有的或无法知晓的事情上; 2. 很多人总被眼前紧急的事情缠绕,无法分神关注真正重要的事情;3. 难以养成量入为出的自律习惯。因此,与其采取不屑、回避或贪婪吝啬的态度,不如找准内心最渴望的东西,把精力集中在能做的事情上,再通过获取的金钱实现目标。
“克服你的穷人思维”
同样,其他超级理财畅销书如《99%的人一看就会的理财书》、《穷爸爸、富爸爸》也竭力改变人们的“金钱价值观”。
照这类畅销书的理解,人们对金钱的认识大多不是来自学校,而是来自家庭、社会。由于部分贫穷的父母并不善于理财,很有可能他们学业表现优异的孩子照样秉承了“穷人的理财方式”。这就导致很多人虽然幸运地得到一笔小财,但头脑中“只消费、不投资”或“狂热投资”的模式会使其不久后重陷财务陷阱。
不仅如此,作者们将罪魁祸首指向了教育系统:“人们把时间都浪费在一个过时的教育体系中,学一些他们永远用不着的东西,并为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世界做准备”。这些不具备足够的财务知识、不了解金钱运动规律的人该如何面对现实世界呢?需要经济和医疗援助时该怎么办呢?
“一张纸理财计划”
拥有浓厚成功学味标题的《99%的人一看就会的理财书》基本上也遵循了“塑造健康金钱观”的思路,而它的核心内容在于简易的“一页纸理财计划”:
首先,理财的第一步不在于投资,而是明确什么才对自己真正重要。这一点听起来“鸡汤味”十足,但无论如何,作者认为以此为出发点的理财计划,才能成为读者为自己量身定做的产品。除此之外,记账是个最基本的好办法,可以有效帮读者避开认知偏差,减少不必要的消费。
找到目标后,接下来就是认清现实:对自己的净资产(资产、负债)有清晰了解,并做出目标预估。
再次,制定一个大致的储蓄、投资计划,同时接受不确定性:人生永远会有意外状况发生,而不同阶段你最看重的事物也很可能发生变化。
这时,我们就可以进入正式的投资步骤了,作者只列出了大致的原则:
(1) 买人寿保险
如果有人在经济上依赖你,那么就该买人寿保险。作者推荐的保险金额计算方法是:估算出保险要覆盖的经济损失,再用该损失金额除以4%。
(2)避免狂欢式投资
1. 把投资组合多元化,使投资配置得当;
2. 保持低成本,因为投资的不确定因素并非靠个人依靠分析就能够抵御;
至于这些“原则”是干货还是废话,那就看读者各自的诉求和判断啦。
理财:赚得越多,消费得越多?!
值得注意的是,明智的理财行为需要和“多赚钱、以便多花钱”的盲目消费区分开来。常见理财观念是,先搭建“钱生钱”的模式,再考虑消费。而不关注自身财务结构,一心只想多赚多花的想法是危险的。这就让人不得不联想到"新穷人"群体:当消费成为彰显个人身份的主要手段,这个群体以我行我素的高调消费方式,率先取得了消费社会的成员资格。
只不过,消费主义不会让人满足于自己的现状:通过不断制造对自我的不满和厌恶感、并提供简单易行的补救办法(即购物),它使得满足变成一个不断被延迟、永远无法实现的目标。
话说回来,正确的理财观念永不过时,而早点熟谙金钱游戏的规则,不代表会就此沉溺于消费的恶性循环。值得一提的是,法国教育部门改革也增加了经济类课程,以应对“大部分法国人对理财是外行”的严峻现状,而这一点也许是促进社会融合、缓解贫富分化现象的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