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天气转暖,早晚虽还有些寒冷,但也只是一时。
01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十几减8》 宋卓 一(11)班
这是第一次听宋卓老师的数学课,前几年一直在东校区教英语,自从去年开始来到西校区任教一年级,开始了班主任的工作。
02
课前:
对于一年级的课,首先,我没有上过,没有勇气去尝试。教习惯了高年级,一下子回到起点,面对几十个刚刚入门的孩子,自己还是没有下足勇气去尝试,所以感觉一年级的老师不容易,内容虽然简单,但是更不容易教。
宋卓老师的教态很棒,语气平和,从始至终没有因为一年级孩子的好动而大发脾气,大声训斥。这个班的孩子的习惯不错,能坚持,口语表达很强,倾听习惯也不错。
十几减8: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使学生在掌握十几减9的基础上,通过还剩多少个风车的实际问题,自主探究十几减8的计算方法;在探究(借助摆小棒)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破十法”和“想加算减”两种主要的方法,并能够用语言表述出自己的思维过程。
在这节课中借助直观操作的基础上能够掌握“破十法”和“想加算减”的方法和熟练计算。
03
教学过程:
一、以闯迷宫情境引入(复习十几减9)
依次出现:13-9,15-9,14-9,17-9,11-9,12-9,16-9,19-9,18-9,20-9。
学生回答很快,说明对于上节课十几减9掌握的不错。
思考:情境引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复习旧知的目的,可是与今天要讲的内容关联不大,所以情境的选择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能够自然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就更好了,让复习环节和新授环节连贯起来更自然一些。
二、新授:
1、出示情境图:
T:认真观察这幅图,你从中得到什么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认真读题,能够辨别出其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很重要。好多的老师都是带领着学生读题,考试的时候也是领着学会考试。这一点,宋老师做的不错,锻炼了孩子们的数学阅读和提炼信息的能力。)
s1:一共有12个风车,要买8个,还剩多少个?
s2:重复
s3:再重复。
(宋老师注重学生的全面性,对于每个问题都有叫到好几个学生来回答,说明老师的心里有学生,恐怕每个学生不会。)
二:探究
T:要求还剩多少个风车,怎样列算式?
s1:12-8,等于4,
s2:12-8
(其中很多的学生都说了算式,并且说出了结果等于4.)
T:我听见有的学生说得4,还有的说得3,到底得几?大家拿出小棒摆一摆12-8等于多少?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s1:12根小棒中有8根是红色的,4根是蓝色的,拿出8根红色的,剩下4根蓝色的小棒。
s2:有12根小棒减掉8根还剩4根。
s3:先拿出2根,剩下10根,从里面再拿出8根,剩下2根,一共还剩4根。
s4:12减8不好减,把12分成10和2,先用10减8,再把剩下的2根和原来分出的2根合在一起就是剩下的4根小棒。
s5:先减去4根,再减去4根,最后还剩下4根。
(老师很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这一环节至少让五位学生到前面边摆边说,学生说的非常清楚。还是老问题,老师似乎没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老师的担心可能是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字的预期效果,所以才一个一个的叫学生来回答。
我们先来看第一位学生的回答,从他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如果老师能够和孩子把说的过程呈现在黑板上就更好了。学生说到8根红色和4根蓝色的时候,不就是想到了8+4=12嘛,因为8+4=12,所以,12-8就等于4。多好的生成资源,自然过渡到方法的指导上。
其实第二位学生也是应用这种方法。
第三、四位学生的回答是应用“破十法”。)
接下来老师带领学会又一次规范表述的过程,收拾好小棒。
最后提炼方法。
(上面的两个环节中,老师叫到大量的学生来回答,非常有耐心。像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真得这样去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老师的提问很规范,学生的回答也很清晰。)
第30分钟后开始做练习。(略)
04
课后:
对于刚刚走入班主任工作的老师来说,完成了教学任务。尊重学生的个性表达,心中有学生。
针对这节课,我有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研究学生: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合理安排教学环节
学生已经学完十几减9,从复习的效果来看,学生已经掌握的不错,今天讲十几减8,根据知识之间的联系来看,利用知识的迁移,学生计算出结果应不是难点。所以从知识角度来看,计算不是难点。
那么我们改如何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定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合理调整自己的教学环节呢?
既然学生看到算式马上就得出了结果,我认为要从这里下手。不怕学生知道结果,越多越好。
预设教学环节如下:
1、分析主题图;
2、列式(抓住说出结果的学生)
3、说说你是怎样得到“剩下4根”的?
(让那些知道结果的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过程,过程中透露着思维过程,蕴含着自己思考应用的方法。)
4、用小棒代替风车,调动学生:你能用小棒摆出12-8的结果吗?(用“摆小棒”的实际操作进一步验证结果。)
5、汇报:在黑板上操作,并要与算式对应起来,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
6、拓展练习:
二、如何捕捉课上生成的资源?
1、备课环节要了解学生,能够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2、课中的重点问题要有自己的预设:课上学生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教师又该如何解决?
(说到底,教学一定要备学生和备教材。)
3、教学任务需要老师按时完成,但是课上会有一些生成的资源。还有一点就是需要老师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快速做出判断,及时与自己的预设建立联系,合理做出调整。
对于年轻老师来说,这点做得不是很到位,需要我们给他们在教学中提个醒,指出哪个环节需要思考,需要怎样的处理,需要改进。年轻老师很诚恳,愿意听经验老师的指导。不管是洪老师还是宋老师对待讲课这件事情很用心,都是主动邀请我们去听课。教学的道路很漫长,今天在这一点上有了收获,在那个点上有了思考,都要转化到下一节课的备课和教学中去,把好的方式保留下来,逐渐积累。
三、教学素材的合理应用
我赞成多版本教材的备课,合理利用好的资源为我所用。
比如北师大的教材。尤其是课后练习的借鉴会对孩子有帮助。
比较多版本教材后,感觉用北师大版本的例题,学生会更感兴趣。
想的过程和图形的对应关系很紧密。图示很直观,尤其是向左和向右的小箭头。这些细节值得我们在日常备课中对教材的理解要细致入微。越是细小的地方越是可取之处。小箭头的出现代表着动态的一个过程,体现出方法的引导,算理的明白。
再看看习题的出现,我特别喜欢数线,大家都知道加法是在某一个数,依次往右数,而减法呢,确定好被减数后往左数。非常好的习题。
不同的数线蕴含着不同的方法。
还有下面的计数器的使用。
班主任工作很累,很繁琐,各种事情都需要一个人去做。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很难坚持多版本教材去备课。
为了上课能够舒服,是一种享受,我们就需要在备课的时候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