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太喜欢强调意志力,忘记了心中的热爱,忘记了从过程中寻找意义,从科学的角度提出了利用兴趣这种内在动力完成驱动。
我从没有相信过这种意志力的神话。在我看来,意志力是非常不可靠的,你越强调它,越依赖它,你中途放弃的可能性就越大。因为意志力总有可以承受的极限,就像一根已经绷得很紧的绳子,若是再用力的话,随时都会绷断。
从两处常犯错误,讲出了日常对于兴趣误用所导致的困境。回想起自己学英语的经历,由于每次学得不深不透,浅尝辄止,所以一直没有体验到英语思维的简洁。另一处是想起自己练字的过程,因为自己练字不成,对于练字的修心养性视而不见,反而贴上迂腐的标签。
如果对一件事的了解不深、不透,总是浅尝辄止,那自然体会不到这件事的妙处,也自然不会产生持久的兴趣。这让人容易滑入一个死循环:了解不够导致兴趣不足,而兴趣不足又无法加深对它的了解。另一个原因是,人总是喜欢轻易地作评判、下定论、贴标签,用过于简单的概括来代替细致深入的观察。可是,在你还没有深入了解一件事情之前,你对它的判断很可能会差得十万八千里。这像是另一个死循环:由于了解不足而判断失误,而判断失误又妨碍了深入了解。
本文提供三个解决方法。
- 放弃对“兴趣”的执念,不把“兴趣”作为做事的先决条件。
勤练基本功,尝试做半衰期长的事情,在日有寸进的过程中渐渐产生兴趣。
- 提升“浸润”的深度:尽量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所做的事情里面,不只用冰冷的理性,更用温暖的情感和良好的心理体验来激发兴趣。
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以读书为例,把生活的乐趣融入到读书的乐趣中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林语堂先生在《读书的艺术》一文中很推崇李清照:“最理想的读书方法,最懂得读书之乐者,莫如中国第一女诗人李清照及其夫赵明诚。我们想象到他们夫妇典当衣服,买碑文水果,回来夫妻相对展玩咀嚼的情景,真使我们向往不已。你想他们两人一面剥水果,一面赏碑帖,或者一面品佳茗,一面校经籍,这是如何的清雅,如何了得的读书真味。”把读书的乐趣融入到生活的苦辣酸甜之中,融入到夫妻间的浓浓爱意之中,便是李清照夫妇的读书艺术。
- 增加互动,变单向的信息流动为双向的信息演绎,或者变纯粹的知识获取为技能上的操练。
冯唐读史书一点都不觉得辛苦,反倒是兴味盎然,他的诀窍是把史书当做练习题集来读。什么意思呢?读的时候假想自己就是那一朝那一代的皇帝,只要书中一出现大臣在殿上上奏的内容就停下来,遮住书页,想想自己会做什么样的决定,然后再和书上的记述相对照。
其实除了读史以外,工作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加入比对的方法,可以细小观察同事的工作方法,如果自己处理类似的工作时,会采取哪种策略,不论方法对错,只为思考中无遗漏。这是我之前举办读书会的初衷,通过多人对同一主题的精心准备,探寻思考的边界,观察人和人思维之间的异同。
六经注我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你有所启发
一次只谈一个问题,尽可能的深入,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by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