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能是三思而行的受害者,因为很多事我思的结果就是不去做了,思前想后,根本没有一个完美的时机来去做完美的行为。我做的很多事都是不完美的。就拿我最近的一件事来说吧:我想请在事业上帮助我的一个同窗--A吃饭,顺便约上其他同学。结果电话打了一轮,多数都在外地(当时正是春节假期),最终连这个同窗在内只请到三个同学。结果到了吃饭的那天,这个同窗是左等不来右等不来,第一个来的同学已经等不及,走了。最终打电话给他才发现,原来他误会了我说的吃饭时间:我说请他吃早茶,他却以为是午饭!结果中午11点了,原来包的小套间服务员要收走,把我和另外一个同学赶到大厅。A来的时候,我说下去接他,却因不熟悉停车场的位置和他擦肩而过,结果我回去的时候A已经落座了。
要说这次的请吃饭非常的不完美,首先是不应该在春节假期请客,因为大家都不在;第二呢,因为请吃早茶的人不多,容易误会,所以应该用电话跟别人说清楚,不能光用短信;等等。但是现在回想一下,我仍然觉得即使如此,这件事也是应该做的。因为我最主要的目的:1答谢同学,2保持和他的联系,都做到了。如果我强求完美,思前想后,估计又是做不成。而这些事后的经验,如果没有行动,是不会悟到的。
所以我很欣赏作者说的:先行动再思考。如果一个人改变了想法,是因为他先改变了行动。
第一是避免能力陷阱。人们都喜欢做自己熟悉,擅长的工作。但是,居安思危,必须拿出一部分时间尝试自己不擅长的东西,让自己进入学习区,而不是总呆在舒适区。比如说,我去年增加了一个门诊地点,这个地点儿科病人很多。一开始面对那些很容易哭闹的孩子,我真是心惊胆战,不知所措。于是我把所有常用的儿科用药名称、药量换算方法都写下来,反复记忆;不断学习各种中医、西医儿科书。当我治好一些患儿的咳嗽等常见病时,内心油然而生满足和喜悦之情。当然,我现在还在焦虑--失望--满意的不断循环之中,但我知道只有不断迎接挑战,不断学习才是成长的不二法门。
第二是重建关系网络。我确实在关系中,是个自恋而懒惰的人。总等着别人来找自己;即使自己对别人有需要,也不愿提出,美其名曰“怕麻烦别人”,其实,适度的“麻烦”,很有利于建立关系。小灶群很多朋友这方面做的很好,要向他们学习。
第三是重新审视自己。在新的环境塑造新的自我形象。人的可塑性是很强的,没有必要总是一成不变,有时人扮演的角色越多,反而心理越健康,因为自己性格的不同侧面都表现出来了。文章提供了三个方法,一是去到过去有负面体验的场景中,让自己做的更好,让新感受代替旧感受;二是向自己喜欢的人学习他们的好品质;三是灵活讲述自己的故事,展现自己经历和性格的多面性。归根到底,你想向别人展现哪一面,是由你自己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