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初的一次例会上,老板兴起一个自我介绍环节,是要我们每个人都用标签来标注一下自己。这让我这种标签多如牛毛的人倍感纠结,在反反复复挑选后,我给自己贴了“文艺女青年”、“天蝎座”和“A型血”的标签,没啥特色,但也中规中矩,反正错不了。
后来有一位领导发言,说这是一个“去标签化”的年代,她最大的标签就是“没有标签”,我听了这话,觉得真是说到了心坎里。
我是不太喜欢贴和被贴标签的,这感觉就好像被强行归类,无法回头一样。
本来今天苦于没有选题,结果看到懒先生上班前拍了一张猫主子照片,配图的文案也是写得无比丧,我就来写写消费降级这回事儿吧,多少跟“标签”还有点关系。
我第一次听说“消费降级”这个词,是黄老师在朋友圈po出一张涪陵榨菜的照片。当时我看得狂笑,还问懒先生,黄老师是创业出了什么问题吗?
懒先生白了我一眼,这是时尚新概念,懂吗?
好吧,我承认自己老土了,怎么着都没跟拼多多事件联系起来。后来想了一下,拼多多的流行,很大一部分是价格驱动,在社交分享的裂变效果下,价格更有优势。毕竟,谁都没必要跟钱过不去嘛。
我没特别研究过品牌细分这些营销相关的话题,但从身边的观察,这些年来,大部分人对于消费的追求也经历了曲线式的起伏。早些年,还为了彰显自己的个性,追求各种有品牌和商标的物品,好像没有标签的附着,就丧失了基本的自信。后来,也不知从哪天起,标签在一夜之间又不见了,消费转向只要具备基础功能,就足够了,而其附加值又转从其他方面获取了。
从我自己来讲,最明显的改变在于,我好像不怎么喜欢哪些过于出挑的标签物了。反之,一些简单朴素的物品,甚至是手作,就非常讨人喜欢。这些简单到极点的物品,没有过度包装过度宣传,剔除了品牌商强加给消费者的无用价值,反而用起来没有负担。最近这两年很少去逛街,偶尔想添置点衣服,一开始想好买买买XX牌子的什么什么,最后都会落入俗套,落荒而逃后,直奔优衣库无印良品买上一些基础款。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越来越觉得浮夸。上周路过环贸,看金银粉饰的路演物料到眼瞎,实在提不起兴趣来。对于包包,我也没了想法,平日里一个帆布包好用到爆。另外我还喜欢上了替换装和环保瓶,虽然我并不是极简主义和完全的环保人士,可是这种给生活带来氧气的充盈感,非常曼妙。
懒先生从骨子里会喜欢我这样没啥欲望的姑娘吧,多为这个家省钱呐~尽管他又白眼我,其实你的消费并不低呐。不过我突然觉得,某些时候的去标签化,是膨胀的物质欲望回归理性的表现,它只是回到了正规,并且带动了真正的消费升级。
去掉一些浮躁,可以认真在家做饭;用天然成分的洗涤剂打扫卫生,仿佛感觉得到自然的芳香;不追捧新产品,使用一些古旧的物件,简单得能听到岁月的声音……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内观修心,从消费心态来讲,看似拥有的东西很少,却能感到富足。
看豆瓣上关于极简主义的生活贴,我自认为是没有本事真正践行的。不过自从去年断舍离之后,我对物质的欲望正在逐步降低。在可维持生活基本的前提下,对喜好本身做一些分级投资,而“拥有”这件事本身,不就是最美好的过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