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去接幼儿园大班的元宝,和往常不同的是,孩子除了见到我时短暂的欢呼雀跃外。一路上,并没有想往常一样叽叽喳喳地絮叨吃的啥,喝的啥,学的啥,老师表扬谁了,批评谁了。
而是紧抿着小嘴,皱着眉头,一言不发,连小区里锣鼓喧天的表演节目都没兴趣瞄一眼,紧拽着我的手往家走。
进屋后,关切的问“宝贝,有什么心事么,跟妈妈讲讲呗”,她努了努嘴,欲言又止的样子,在我的再三鼓励下,终于吐了真言“妈妈,老师说明天要期末考试,数学、拼音都要考,我好紧张呀,怕得不了100分。”
天哪,我心里一惊,小小孩子,怎么会这般的在乎考试、在乎分数呢?于是,我开始了自己的苦口婆心“元宝,没有谁规定你考试必须得100分呀。所谓考试嘛,就和你吃饭喝水一样平常,没啥大不了呀”。
见她一脸疑惑的样子,我继续“宝贝,数学也好,拼音也罢,和你的乐高、美术兴趣班一样,都是有意思、好玩的学科,期末考试呢,就是看看你学得咋样了,就像你在兴趣班里做出的成品一样,完美与否不重要,关键是知道每一步该咋做,把会的、知道的、明白的做好就行了。错的步骤,再改过来就好了”。
孩子这才长出一口气。我趁热打铁“不用担心了,不管结果啥样,你在妈妈心里都是很认真学习,很自尊上进的好孩子哟”。
于是,接下来,孩子主动找出以往的拼音和数学卷子,央求我和她一块复习一下。再然后,我和孩子愉快得拿起篮球去楼下玩耍了。
2
当然,有人会说我心大,会觉得我站着说话不腰疼——还是幼儿园嘛,还不懂得输在起跑线上的沉重呢!
没见媒体报道名人家的孩子有多拼么?“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不早就被无数家庭验证了么?而且,“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个不小心,就被那个“别人家的孩子”落了十万八千里了……
道理是明白的,可我只想表达的是,学习是件多么美妙无比的事情,读书也好,考试也罢,都是件必须要做而且要带着愉悦心情、快乐感受去做的事情。
何必搞得那么紧张兮兮、苦逼无限呢?不是愁眉苦脸,就是声嘶力竭 ,甚至棍棒交加,何必呢?
能不能心平气和的听听孩子的想法?是不是立些持之以恒的规矩帮助孩子学习?可不可以采用些小技巧让孩子汲取知识营养时,像接受阳光普照般温暖,像花儿开了一样的灿烂?
就如对元宝,从幼儿园中班第一天留作业开始时就和商量好,放学后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这是她的事情而非我的任务,所以,从不陪写,她也乐得接受。
英语学习从不让她放开了可着劲地、由着性子学,而是只允许她每天学一个英文字母或一句对话,然后她当老师教教我;《十万个为什么》拼音版每天睡前至多两个故事,只有特殊奖励时,才允许她多看一个故事……
结果呢,她的作业会完成得又快又好,腾出大把时间玩她的乐高,做她的手工,画她的画;她的英语单词时不时冒出来,就如今儿早起时她趴我身边悄悄地说“Mumy,wakey,Rise and Shine”;十万个为什么里的每个故事情节“蝙蝠为什么倒挂着”、“猫头鹰为什么睁只眼闭只眼”“为什么会有雷声”……统统记得滚瓜烂熟——没有强迫、没有痛苦,没有压力,只有兴趣、爱好、好玩的世界里,不让她记住知识都难。
所以,当看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励志名句时,当瞅见“不逼孩子一把,会毁孩子一生”赫然醒目的大标语时,我心里通常是五味杂陈的。
不得不承认,学习的过程必然伴随着“痛苦”的成分,数学题搞不懂了,语文生字不会读了,英语只剩叽里呱啦了,分数成了横在心里的大疙瘩了……
只是,当孩子拥有自我学习的能力,愿意付出努力克服困难的时候,这一切,就不再是“苦”,而是一份愉悦的“享受”,一切都OK,万事皆“So easy”了。
正如我们成人,你可能认为寒冬腊月、大雨滂沱、披星戴月、倒腾三四回公交、地铁上下班的打工者就是做苦行僧时,依然有人把这当成奋斗的历程、勤奋的标本乐此不疲。
当大多数人把工作当煎熬、加班当痛苦时,还是有人把这当成生活必需部分加以推崇、卯着劲儿的在那儿手忙脚乱呢……事情本身没有对错、只是理解方式不同,选择方向差异而已。
3
所以,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长更多关注的应是如何和孩子一起发现、享受、放大学习的快乐,有难题就一起愉悦地克服,有障碍就一块勇敢地面对,有烦恼就一同奋力地解决。
潇洒得接受考验,洒脱地面对结果,自尊地努力奋进。让孩子自动自发学习的种子生根发芽,再以后,她(他)就会成为传说中的“永动机”,奋进不息的“战斗”,永不停歇的努力——因为,那是她(他)自己的选择。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日本东京大学佐藤教授《学习的快乐》一书中说“学习是一种对话性的实践”。
习惯也好,对话也罢,说到底,就是让学习成为“自然而然”而非“顺其自然”的事情,家长竭尽全力的干预、不惜代价的帮助,都是为把孩子送上预设轨道。
至于轨道上是风景宜人,还是荆棘密布,甚至狂风暴雨,都是孩子自己要面对的过程,其结果会如思想家胡适所言“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自己学习,自己进步,当然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