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听了一场美国亚利桑那州男童合唱团音乐会。这个合唱团你估计没听说过。我也没听说过。
前半场是古典乐,唱诗班的传统曲目:海顿、门德尔松、巴赫的。后半场是流行歌曲,电影《音乐之声》中那几首名曲,自然不能落下。
我之所以会去,是因为我去年听了一场奥地利天使男童合唱团音乐会。
果然连曲目编排都差不多。
虽然他们的歌唱艺术绝对秒杀国内所有童声合唱团,但是与奥地利男童合唱团的艺术造诣还有一定距离。比如同样是表现两只猫玩耍的男生二重唱,与奥地利合唱团的表演相去甚远。
没有比对就没有伤害。我感到有点失望。
但是接下来几首歌,扭转了我对他们的看法。
他们演唱了好莱坞电影《爱丽丝漫游记》的曲目,电影《修女也疯狂2》的唱段。
还打着非洲鼓,用南非荷兰语演唱南非曲目Siyahamba《我们一起走来》。
孩子们用中文演唱的《让我们荡起双桨》,副歌被改造成欢快的曲风,又扬起了爵士轻快的调调,混搭得清新自然。
非洲鼓,好莱坞电影,中国民谣,孩子们重新编曲,又用美声唱法mix,使观众耳目一新。
听罢,我明白了,他们也许坐不上世界第一童声合唱团的交椅,但是他们想比奥地利做得更多元。
我不应该将两群孩子们进行比较。
奥地利天使男童合唱团的目标在于传承。
美国这个男童合唱团的目标在于创新。
一个是顶尖的传统艺术家,一个是不那么顶尖的跨界玩童。
他们本属于两种不同文化基因的孩子。
在听了奥地利童声的天籁之音以后,我好想去奥地利,可是即使我到了那里,也听不懂德语,更别说维也纳金色大厅上演的歌剧了,对于一介草民来说,远赴欧洲不知道猴年马月的事了。
在听了美国亚利桑那的童声之后,我好想重温电影《修女也疯狂》,又想听听美国黑人灵歌的表演,或者看美国人是如何玩转中国元素的,总之得来不费功夫。
一种文化,传播的成本越低,越容易影响更多的群体;融汇的速度越快,越容易被其他文化所接纳。
有意思的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男童合唱团的艺术总监乔治斯坦伯格,也曾是奥地利维也纳男童合唱团的副艺术总监。同样的个人造诣,在迥异的文化环境中,走出不一样的艺术道路。这或许是他本人有意而为之。
只要你亲眼看到美国孩子们在舞台上左摇右晃的自我陶醉,又底气十足的歌唱,你就会了解,对于孩子个人来讲,是不是世界级顶尖歌手他们根本不care。
他们接受世界级别的音乐教育,不仅可以学习古典音乐、拉丁语、歌唱艺术,还能够学习黑人灵性音乐、南非荷兰语、甚至打非洲鼓。这个过程已经无比炫酷。
《疯狂动物城》的主题曲《Try Everything》中唱到“I wanna try even though I could fail。”,传达的正是这种教育理念。
在个人事业发展上,这个理念也同样适用。
越是钻研本专业,圈外的人认知我的成本就越高。我的成功概率完全取决于我的专业造诣。
我也可以博采众长,把晦涩难懂的变成通俗易懂的,我的成功概率不光取决于专业造诣,还在于创新融合的能力,在于链接圈外人的本事。
孰高孰低?没有答案。大众会证明其存在的价值。
是精深专注的一条道路走到底,还是多面出击,不断尝试,其实都无妨。只要能走出自己的路就好。
但至少我们不应被同质化的价值观所蒙蔽,我们应知道一个真相:
世界鼓励多元的道路,大众喜爱开放的文化。
图 | 上海城市剧院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