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本土化?
本土化既不是套用西方理论研究中国现象,也不是无视西方理论的存在,不是直接否定西方理论,而是在充分认识中国社会现实的基础上,继承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华,借鉴西方理论和其他所有优良理论,对中国问题进行符合中国国情的分析和解答,对理论进行中国特色的修正和改良,以此形成中国理论。
具体而言,首先,本土化需要借鉴西方理论;其次,要结合中国实际(比如前面的三个案例),对理论进行中国特色的修正和完善,形成中国特色的理论,此即本土化。(比如中国微观经济学、中国宏观经济学、中国计量经济学,但很艰巨,需要许多个诺贝尔奖来完成)(举了个有限理性修正完全理性的例子)(现在国家重视社会科学本土化的过程)
随着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种与中国社会革命相结合的社会学开始出现,成为一种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指导理论。以李大钊、瞿秋白、蔡和森等为代表所传播的这种社会学,或被解读为历史唯物主义,或被解读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最早探索。
正由于是引进的,所以就存在着如何本土化的问题。第一次明确提出本土化主张的孙本文说,“如能采用欧美社会学上之方法,根据欧美社会学家精密有效的学理,整理中国固有的社会思想和社会制度,并依据全国社会实际状况,综合而成有系统有组织的中国化的社会学,此诚今后之急务”,应该“整理中国固有的社会史料”、“实地研究中国社会之特性”。1940 年代吴文藻提出“社会学中国化”的主张,呼吁学术界共同来寻找一种有效的理论框架,并把它与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使中国的社会学植根于中国的土壤上。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可以说是中国社会科学本土化运动的第二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