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心灵自由30天写作群第三期第十篇作业。
昨天下午在整理书柜时,发现几年前买的一本书《生命之轮:生与死的回忆录》,但从书签的位置上看,上次我只读了前几页就放下了。这个周末,一口气把它读完,很久没有一口气读完一本书了。
死亡这个话题,对我来说是一个不敢触动的话题,因为对它的恐惧,好像不谈,它就不存在。 其实,这是我们的文化中绝大部分人回避的话题。记得小时候,春节家里准备年货时,绝不能说:“年货准备完了”,必须说:"年货准备齐了"。完,代表"完蛋",已经是很不吉利了。今天是正月十五,按说只有今天结束了,新年才真正结束。谈论死亡话题已然是大忌,在新年没有过完就谈这个话题,似乎更是大逆不道了。
但我被这个作者-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像勇士一样的经历所吸引。她直面这个话题所,通过自己跟许许多多的濒临死亡人的接触,了解他们,倾听他们的心声,这里包括医院的病人,艾滋病患者,儿童,也包括她的亲人,甚至她自己的经历,从而向人们揭示濒临死亡的人和人死后是什么样的。
她还是一个特别有爱的人,对别人都敬而远之的艾滋病患者,对连医生都不愿意有深刻交谈的濒死病人,她带着爱去听,把他们看成是有尊严的人,帮助完成在死前完成未了的心愿,使他们在临死的时候心安平静。
网上查了一下作者: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美国精神病学家,国际知名的生死学大师,探讨“死亡与临终”相关领域的权威人士,深受同行爱戴与尊敬。其著作被译成27种文字,著有:《天使走过人间》《死亡与临终问答》《活至最后一刻》《记住这些秘密》《死亡:生命的最后阶段》《关于儿童与死亡》《坚持到底》《艾滋:最终的挑战》等。她于2004年去世,享年78岁。
这本《生命之轮》是她的自传。从出生一直到71岁中风卧床不起。虽然是自传,讲述了自己的曲折人生,但却是探讨死亡为主线。
在她很小的时候,看到邻居中的两种不同的死:三年级的苏西患脑膜炎在黑暗中死去,家里的窗帘是关着的,挡住了温暖的阳光。邻居农夫在临死前要求回家,在家里和家人在一起,能看到屋外的果树和阳光,临死时是被爱和尊严包围着。在她为数不多的的经验中,就体会到了死是某种无法掌控的事,但有所选择的感觉很好。
在她当医生的生涯里,她发现每个濒死的病人都渴望得到爱、抚摸,渴望有人和他们交谈,她会握着病人的手和他们谈好几个小时。后来,她选择对“死亡”的研究作为,从自己跟濒死病人的无数的谈话中,总结出现在临终的五个阶段:否定、愤怒、讨价还价、沮丧、接受,帮助人们学会接受死亡。
后来她的研究从濒死到死后。采访了很多被宣布死亡后来又回来的人。总结出死亡后的几个阶段。从脱离自身的肉体,到通过美丽舒适的地方,见到想见的人,到看到一束耀眼的光芒,最后是看到了万物之源,变成超自然的能量,经历天人合一,最终变得完整圆满。
她说:死亡不会让你感到任何的痛苦、恐惧或是悲伤,你所感受到的只有蜕变成蝴蝶的温暖和安详。死亡并不可怕,事实上,它可以成为你一生中最神奇的美妙的经历,它取决于你现在如何生活,而决定现在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爱。
“生命唯一的目的就是获得成长,人生最重要的功课是学会如何无私地爱和被爱。” 在身心灵上的学习和成长,我从我的心路历程中已经能够理解这一点,当我对自己了解的越多,越能够看到那个渴望爱的自己,从而也看到渴望爱的每个人。这是我从过去的经历中学习到的。今天读了这本书,让我从生命终点的视角重新理解这句话。这让我更加坚定:这就是我每天都要去学习和践行的功课。
对于我来说,读完这本书,意味着我对这个话题多了很多的勇气去探索,我想并不是每个人都做好准备准去探索的。因为我知道我回避这个话题已经很久了。这可能就是几年前只读了几页就放下的原因。
我20多岁的时候,失去过两个至亲:我的父亲和我的第一任老公。那时候感到的是失去的痛苦和悲伤,还有让我一想起就心痛的是:曾经的老公出差在外,酒店火灾窒息死亡的时候,他得有多恐惧,我也不在他的身边。就是现在想起,也是一样的痛。因为痛和怕,所以不敢触动。今夜,当我写着这文字的时候,我似乎看到他带着惯有的微笑在告诉我:我在这里很好。
2017年2月11号 凌晨1点20分,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