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的事自然能坚持,不喜欢的事却如何也坚持不了
——村上春树《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晚上踩着闭馆的铃声走出图书馆,今天上午上了两节课,自习8个小时。 这一个月来,几乎都是以高三式的机械生活方式生活,偶尔上课,拼命听讲,写笔记,一下课便去了图书馆,憎恨一切打扰我生活节奏的人事,掐着时间吃饭洗漱,然后以凝固的姿态继续看书、记单词。每天中午看看简书,写点文字是唯一能够让自己放松一下的事情。
我差不多在大一下学期就确定了要考研,并且打算走学术这条路,家里面父母也很支持。于是进入大三就选定了要考的专业与学校,甚至是心仪的导师。虽然前五个学期的成绩还不错,可能会有保研的资格。但是没有百分之百的希望,而且有资格也不一定真的能去想去的学校。大学这两年多我似乎从来没有想过除了考研之外的其他的选择,也没有想过考不上要怎么样的问题。大概是因为完全没有给自己别的选择,没有任何退路。所以我很早的就制订了考研初期(3月至 5月)复习计划:
1、6点40起床 早上背诵《文心雕龙》
2、8点10至11点半(专业书 、单词 、 长难句分析)
3、11点半至2点半 (午餐、午休、写一些文字)
4、2点40至下午6点半(专业书、单词、新概念4文章背诵)
5、6点50至9点50(导师论文、其他自己规定看的相关书目、背诵诗词)
6、10点20至10点50 总结与回顾当天复习的东西
大三下学期课很少,每星期只有4堂必上的课,不上课的时间都是按照这样的计划,并且每两个星期有规定需要完成的复习任务,不上课的日子,每天复习10个小时。这样坚持了一个月,除了上个星期看书看到眼睛酸痛得不行,给自己放了一下午假去了趟植物园外,没有休息过。因为是自己选择的路,也没有怨言和觉得很累,只是觉得似乎哪里不对。
晚上与同样要考研的朋友去吃饭,她准备考的是属于哲学院的美学,而我要考的是文学院的文艺学中的文艺美学方向,所以一起聊了一会。她还在纠结是考武大还是南开,并没有开始复习。聊完后产生的结果是:我影响了她,她决定从明天开始去图书馆开始看书复习了。而她也影响了我,甚至是指点了我,让我知道自己到底哪里不对了。她说:“考研是一场马拉松,你刚开始太用力,可能到了冲刺的时候就没有体力了。”这是一句很简单的话,长跑需要均衡分配体力,这也是常识。但是在自己特别想去做成某一件事,达到某一个目标时,常常会把很简单的道理忘记。我就是这样,长跑计划是所有的运动里,我唯一擅长的。但我并没有把考研与长跑联系起来,在考研初期,便鼓足了干劲,想趁着这股干劲,一直往前冲,没有想过考研是一场漫长到长达八九个月的长跑。到了冲刺期失去干劲了怎么办?于是晚上我在自己的计划里加上了三条:
1、每周四下午5点到6点慢跑3000米。
2、每周日下午可以放假,看看自己想看的电影、动漫、闲书,出去走一走,跟朋友聊聊。
3、五月份放假三天,去一趟镇远古镇。
因为我发现,看书看到头昏脑涨时,睡觉似乎没有什么用,而出去走一圈,却能很快清醒。当年高三每天坚持跑步,很少生病,所以添加了每周适当的锻炼。另外这一个月,没有追动漫,没有看其他的轻松一点的书。每天只想着专业书撸了多少页,单词记了多少个,长难句看了多少句。慢慢的我也开始觉得有点无聊了。我想在考研初期就这样太压迫自己,让自己产生无聊感是错误的做法。四月份的复习任务完成后,五月份要出去走一走,镇远古镇之前一直想去,而且也是长沙周边唯一没去过的景点了。
前几天在简书上看到一篇谈论是否要考研的文章,他说不要为了找更好的工作考研,不要为了逃避就业压力而考研,我觉得都说得挺好的。我身边也有一些朋友在纠结是考研还是找工作,一直到现在还做不了决定,就我个人看来,我觉得是否考研需要两方面考虑:
1、感性的选择(自己是否有喜欢的专业、是否有意愿继续读研,就像村上春树说的。如果自己并不太想考研,而是迫于其他的压力,可能很难在考研这场长跑中坚持下来,并且最终有所收获。)
2、理性的判断(判断自己喜欢的专业,或者是就读的专业是否有继续留在大学校园里学习的必要,判断自己是否适合继续留在大学里学习,自己的家庭是否支持等等)
——
在这趟我自己选择的马拉松长跑中,大概会因为寂寥而觉得苦楚,所幸还有文字陪伴,还有千千万万同样正在这场长跑中前行、或是将要开始这场长跑的人们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