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对中国青少年教育极有情怀的人。当了十年的语文老师,怕是有职业病,发现生活中一些有关教育的问题,总想吧嗒几句。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起什么就写什么,我也是无知者无畏。
一颗四十不惑之心的下面还藏了一颗园丁的心,愿意跟当家长的念叨念叨中国教育问题,当然包括学校和家庭。真的假的,闲白一下我心里挺痛快的,挺好。
有一次“新闻阅读演讲课”上,我问孩子们:“这个周末就是惊蛰了,春天早已来到我们的身边,请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呀?”
话音刚落,孩子们的脸上立刻蒙上了一层愁云,似乎在嘀咕“春天到了吗?我好像啥也没看到呀”。果不其然,“春天”更多活在孩子们的课本里,而不是在我们的生活中。
“你们再好好想想,在上学的路上,或校园里,或是周末出去玩的时候,你觉得春天独有的景象有哪一些?”我继续启发着孩子,希望他们在记忆里,哪怕是过往的回忆里寻找春天的身影。
“我在上学的路上看到有一些树冒出了新芽,嫩绿色的。我还看到了蝴蝶。”其中一个说到。
“哦,不错。那蝴蝶是什么颜色呢?是一只蝴蝶在哪儿飞,还是几只蝴蝶在嬉戏呢?”我问得再深一点,想探究一下孩子在那一瞬间是不是打开了眼睛,发现了一些细微的地方。
“额……额,这个嘛,忘记了。”孩子真实地回答。
紧接着,孩子们陆陆续续开始表达自己眼中的“春天”。
“我也看到了蝴蝶,是在花丛里。”哪儿的花丛,什么颜色的花,不知道。
“我看到校园里的一角有一株开着黄色花的树,旁边的树枝也有新芽。早上经常能听到小鸟在欢快地叫着。”至于什么树开黄花,不知道。开出的新芽是在满树的枝头偶尔冒出星星点点,还是整个枝头都是也不知道。
这一幕停下来,我心里特别难受。我问的这一群孩子里,有一个是班长,还有副班长,其他几个都是班里成绩不错的孩子,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演,夸赞上课笔记做得优秀,听写经常得A+……
我们的学习难道仅限于“学生跟着老师照着书念,天天背诵好词好句,抄写生字词,默写听写,背文章,甚至背范文”吗?
夏昆老师在《中国最美的语文》一书中说到,语文在书本中,更在生活中;在现实中,也在历史中。
还有一次,一个小朋友在我家写作业,他留了2道不会写的题目问我:“艾豆姐,这两个题目咋写啊?”
“每一种颜色的菊花,会和生活里哪些事物类似呢?”我问他。
“我连菊花都不认识,咋写啊?不知道菊花都长啥样啊?”他非常认真也很实在地告诉我。
于是,我打开百度图片寻找“菊花”,给他展示了几十种菊花后,他刷刷刷地开始写自己的答案。
而另一个题目就不是搜答案这么简单了。我们看到这张图片中的题目,孩子们没有一定的阅读量,没有一定的知识网络,他很难在极短暂的时间内完成。语文的学习何止是在学校里读几篇文章,做几张试卷那么简单呢?它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它又和历史、哲学、艺术密不可分。
去年,抖音里有一位排名第一的网红,名叫“意公子”,男名却是女生。她把中国的古典文学中的经典名片、文学家的成长背景、历史朝代的艺术文化完美结合起来,向我们讲述了一段段感人肺腑的文学美学故事,今年她出版了一本名叫《大话中国艺术史》,我想“意公子”是一个可以成为真正把“语文”美化的中国青年优秀典范。
十几年前,台湾画家、作家蒋勋先生开始在大陆巡回演讲,把中国古代经典文学和美学结合起来,在传播的过程中向我们展示“文学的美好”。
我相信,这样的美好会蔓延得越来越广。
当孩子们真正了解了学习语文的意义,了解了真正的美学意义,我们就会把自己的身心与当下的世界生活结合,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结合,用一双双好奇而明亮的眼睛看着这个无比灿烂瑰丽的世界,我们内心会变得越来越厚,笔底的文字自然也会变得浅显通俗、亲切有味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