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一种自我纾解。而不是为了给自己添堵。是给自己解答,而不是为了让自己沉顿于迷茫。
高中时我觉得写作等同写作文,有套路,有模板,只要三段观点分明,齐头并进,抒情升华一气呵成,换得四十六七分,万事大吉。
那时运用起文字并没有太多的感触,只是机械式的搬运素材,堆砌表达手法,生硬却理所当然。如今不料沦为半个文字工作者,码字民工,在反复与词句死磕和手腕的酸疼里恍然大悟。
虽然每次写东西都很累,却也雀跃,因为真正的做到了“我手写我心”,已然离高考远了,才达到当时老师的要求,自觉惭愧。
写这个话题是因为之前有读者问过我如何才能写出好文章?我不是行家,没什么干货,自以为是地做答这种问题未免太不自量力。只能说一些自己的感受:
❤
如果写得投入,就如同放血,是一种体力和心力的消耗,也是为了更好的补充而腾空自己。
笔做泵,身体是矿藏,内在的东西不断被挖掘,直至被掏空。写东西的时候是认识自己的过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能摸到自己的“底”,遣词造句中,却能够逐渐感知到那些内在的局限,迷茫的边缘。
身体做容器,往外抽空时,方知内在多少。
因为需要持续地输出,知识和感情供不应求,遣词造句也变得不那么轻松,于是开始出现伪装,无病呻吟和编造。被逼无奈,跳入生活洪荒,尽情体验,往自己身上涂抹的七情六欲的油彩,用世俗烟火熏烤。
心思简单干净得如同白纸的人,不会是一个好的写作者。
未曾纠结,未曾精神失态,未曾直面悲伤,未曾有过精神震撼,一路风帆直挂,天朗气清,毫无波澜。顺利平稳不是生活常态,缪斯女神不会降临,读者也难以在文字中找到共鸣。
❤
半年前的那一篇《在大学》让很多人认识我,它们给我留言说找到了共鸣,让他们在迷茫中看到了光。
故事里写的的确是一件真事儿,里面所提到的孤独,无助,失落和迷茫毫不夸张,无关讨好与示弱。现在事情过去已久,心情也早已平复。
不平则鸣。最初这只是一篇自我总结式的文章,希望不让这些事情压在心里,因此就在小平台发布,没有宣传,也没有声张。
可是后来文章被传播得太快太广,是我未曾预料到的。
让我一直觉得很奇妙的是,为什么一篇记录自己生活的故事会让那么多“外人”感动或者流泪?后来看了很多留言中表达出的赞同,感谢与指责,才明白字句虽然平凡,却直指内心,鼓舞他们的不是两千来个字,而是那种郁结于心的问题忽然迎刃而解的快感和柳暗花明的希望。
这才发现,一个人的文字中藏着其对生活的态度,并且可以感染他人。无论我们写什么,做什么,爱上什么人,被什么人爱上,都源于我们是什么样的人,人与人是惺惺相惜的,人气质与文字的风格也是会匹配的。
若我孤独,我的文字必然夹杂着纷纷秋叶,若我欣喜,字里行间藏不住春花满园。
若我迷茫,落笔之处藤蔓疯长嗔痴杂念,若我释然,词句明朗明丽,万物沉醉而美。
❤
之前和一个读者交流,他问:“我们如何塑造自己,认识自己和世界?”
我说:“读书,行路,与人交流,与自己交流。”
一样都不能少。
回归主题。写作,或者通俗一些地讲,写文章就是一种自我认知的呈现。写出动人的东西的人,是需要两种条件的。
一. 写作者本身有趣而独特。
二. 对语言可以自如运用,并且别出心裁。
我们常常谈及优秀,然而这个词太笼统,让人不知从何开始计算,我遇见过很多有意思的人,他们或许普通平凡,没有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可是我会记住他们,因为他们身上藏着独特的气质,对生活对事物有着不俗的新鲜的见解,倘若文笔好些,写出来的东西自然不会差。
文字的魅力不仅在于如何排列组合,删繁就简。更在于写下它们的那个人。
分解那些方块字,不过就是偏旁部首笔画结构,横竖撇捺如枯枝又如春芽,如藕臂又如白骨。拆开一个一个精心堆砌的词组,大同小异。
但是那些素未谋面的遥远的读者是如何在巨大信息量里寻找你的?
他们阅读的是人,在字里行间嗅到独特的气味。
喜欢一个句子,对写它的人心生好感。
喜欢一个人,觉得他说出的语句都值得玩味。
笔记本里一直记录着木心先生的一首短诗中的四句:
“你是从诗三百篇中褰裳涉水而来,
髡彼两髦,一身古远的芹香,
越陌度阡到我身边躺下,
到我身边躺下已是楚辞苍茫了 。”
初读就觉得,好美。直到在木心美术馆里看到老先生的笔迹和照片里留下的潇洒一瞥,瞬间觉得,他这样的人,本来就该写出如此的东西。
❤
写作是一种反馈方式,是思绪规整的过程,是生活的光照耀在你这块棱镜之上然后色散为斑斓的影子。
生活本是无味,无趣而平淡的。但你是那枚泡腾片,带来欢腾的泡泡,明亮的色彩,清新的甜。
阅读者沿着字句编制而成的绳索攀爬而至你的世界,他们追逐阅读的,是人。
是一个人对生活的悟力,是她是一笔一画落在纸上的感觉,是指尖触碰键盘发出的与思想同频率的哒哒声,是她跌倒后站起来的勇气,欢笑又流泪的昨天,和她对生活和未来不容置疑的虔诚,是另外一个个体令人着迷的种种可能。
你的文字,其实是你的倒影。你在水面映照,我在水底观望赞叹。
如此这般,阅读和写作都各自成了一件神圣而充满默契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