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做课题或者做研究,我们很多老师就束手无策,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我们老师就是一个普通的教师,而做研究是大学教授、科研专家的事,那是高、大、上的,跟我们这些中小学普通教师根本扯不上半毛钱关系,所以做“研究型教师”这样的口号,在我们眼里那是“诺亚方舟”般的存在,现实和理想中间隔着太遥远的距离。故而我们无所适从,我们呵呵一笑了之。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就要求我们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去武装我们的头脑,而这哪一点、哪一条又能离开我们的教科研呢。这是时代的发展赋予我们必备的技能。
而此时工作室发起阅读郑金洲教授编著的《教师如何做研究》的活动,正如一场及时雨,给我们带来了“久旱逢甘霖”的希望和实实在在的帮。
这本书总共分为十个章节,从研究的方向、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方法、研究的形式四个方面展开叙述,之中穿插了诸多教育实例,鲜活生动,充分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使读者在阅读的时候觉得有理可依,有实可寻。郑金洲先生认为当前学校教科研存在的误区大致有以下几种:求新求异、贪大求全、跟风追潮、课题至上、论文情结、穿凿附会。教科研搞到最后往往成了形式主义,成为一种任务,或者是教师晋升评职称的依据。到了这种境地,未免太过悲哀。在书中,作者给出了走出这种困境的方案,即学校教科研必须有明确的指向一一解决学校实际问题,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或者促进学校持续发展。只有实现以上目的,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教育科研。
具体到个人,作者认为有四种类型的研究,即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经验概括和实践加反思,最适合教师在学校中的研究,应当是实践加反思型的。因为,第一,“研究的问题是产生于实际的工作情境中的,并且研究的进程是从实际情境出发,根据实际情境的需要,随时检讨,不断修正的。”第二,“研究是教师对自身实践所进行的有意识的、系统的、持续不断的探究反思”,“研究过程始终都贯穿着对教师自我反思的要求”。据此,作者给出了教师教育研究成果的五种表达形式: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反思和教学课例。
具体到我们个人,要做一个研究型教师。首先,要不断地学习,因为新的时代,新的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教书育人的要求需要复合型教师,每个人都应该更新观念、加强学习、终身学习。新课程的实施,更对教师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新课程尤其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确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观和人才观。教师从根本上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做一个终身学习者,不仅是为了民族的复兴与进步和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也是教师专业化、自主成长和提升自己人生质量的重要前提。
其次,要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掌握和运用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十分必要的。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生学习内容的丰富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还应对其他领域有所涉猎,善于从现实教学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观察现象、利用询问、调查问卷、研究样本分组对比等各种方法去解决问题。或者找捷径从理论专著中学习方法也是必要的,但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应用之妙在于创新,教师只有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不断以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进行教学创新,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研究水平,成为名副其实的研究型教师。
再次,要做乐于反思的研究者。要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要不断地进行教育教学的反思。教师要做一个善于研究的人,善于反思的人。经常反思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研究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养成对自己的教学与教育活动进行评价与反思的习惯,这是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基点。可以通过教学日记与教育随笔较好地记录下教育反思的成果。
要成为一名真正的研究型教师,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但只要我们勇于学习、善于发现、积极思考、敢于钻研、勤于总结、不断改进,就一定在研究这条路上越走越好,在教育教学中越走越强,走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