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国足和乒乓球
就事论事,别扯其他什么制度、身体素质等原因
刻意练习
套路
针对套路的逻辑说明:
人类知识建构 ,科技黑箱,知识罐头
前人凝练最简答的表达方式
来源:
1.同行“老司机”
2.概念,打磨清楚
方法:
1.大知识体系拆碎,分开练习。把整个大厦拆成一个一个砖头去练习
2.大量重复练习
针对性重复练习,这就是练习的本质
学习从来不是省力和捷径的事
刻意:持续地做你不会做的事
舒适区、学习区/脱离舒适区、恐慌区
永远去做你不会做的事
高分低能,在舒适区待得太久了。
应试教育,就是教人待在舒适区
举例:扎克伯格每年设定不同目标,就是自己不生存在舒适区里。
我们怎么做:
让自己进入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被动地被脱离舒适区,进入学习区
定义:好的学习环境
特指能够提供即时反馈的环境。
举例:考试也是反馈,但太稀疏了,不是即时反馈
即时反馈是指,你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外界环境都会给你一个反馈,告诉你对了还是错了,是够了还是要继续练。
预测:师徒制是未来学习的方式
互联网在摧毁深度思考,超文本链接现象让你不断的做决策和做选择,而决策和选择受别人影响。
举例:谷歌核心战略——让客户快进快出,因为每个网页都有不同的广告。90%收入来自广告
选择的时候没有在学习
学习的东西与原来的信息进行缝接
活体结构
必须是信息形成结构,互相之间形成关联之后,再进入我们的库存,那才叫知识
学习,新东西与原来的东西进行缝接
举例:钱钟书读到好的书,然后批注一些心得
罗胖的例子:收藏好的文章,存的文章,哪怕一个字,都得写一个字,为了跟这个知识形成一次互动,说白了,就是把这个新东西缝接到我原来的知识结构上。
知识互动,知识的学习是需要我们不断的主动互动,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冲击。
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让人变得浅薄的不是互联网,责任在我们自己
但凡产生一个新工具,它一定连接产生两个结果,第一格结果是工具产生的便利性,第二个结果是工具一定把原来的人类分成两大拨。
第一拨人是躺在工具产生的便利性上,睡大觉、去享受;第二拨人是带着这个工具产生的心可能,去探索文明的新边疆。
学习的真相,真相是真正学习的人永远只有一小拨。
万维刚发刊词中一段:人类原来的区别仅仅体现为智商,可是智商这个东西在人群当中是正态分布的,橄榄型,中部永远很大,两头很小,智商高和智商低的人都非常少,大家都差不到哪里去。
可是认知这个东西就不一样,它是幂律分布,只有极少的人能够达到认知的高层,为什么?因为认知是学习得来的,你通过不断地练习,不断获得正确的反馈,然后你的认知是不断地蹿高,而把绝大部分人留在身后。
而在认知上,高手和低手的差别那就是判若云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