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妈·共读琐思】三个小伙伴的“新知”引出的巨大宝藏

【熊妈·共读】今天读的是“班会”——我原本以为,大家可能会觉得这部分“跟生活实践联结较少”而感到“没那么触动”。但效果却很意外——

1.从“感谢、感激和致谢”的词语区分or选用留意到我们意识不到的、强大的“阅读理解的惯性”——觉察,就是改变的开始

2.从“你不会让孩子一周练一次阅读或计算,却认为培养解决问题等技能一周一次就够了?”的扎心提问,意识到我们在真正重要问题上的重视和投入疏忽——可能,只是因为难而不由自主的逃避

3.从对“解决问题前要先讨论自然后果”的疑问,引发了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说解决问题时第一反应就会跳到惩罚和后果”的惯性趋势,以及换一个角度立刻就不一样了的思考路径

共读带来的精神利益,尝到过,就舍不得放手了[调皮]


侯蕾语写,2021-05-06 06:50:19

刚才还做了一个一念之转的决定,就是我要走到楼下去呼吸着新鲜空气来做今天的语写,其实时间并没有多出很多,能够在6:30准时结束,对我来说也算是一个挑战了,但这两天应该开始喝姜枣茶,所以中间也会或多或少有一些时间的占用,最后坐到沙发上的时候其实已经6:50了,也就是说如果只有10分钟的话,我会不会愿意从6楼下去,一会还要在爬楼上来,只为这10分钟不受干扰的时间。

要说在家里受到什么干扰呢,其实也未必见得,因为孩子和老公现在都在休息,根本就不会跟我产生太大的冲突,但是我这里所谓的干扰其实并不只是人所做的,家里面的环境包括周围的东西,看见的事物也都包括在其中。

昨天在极乐汤祚宇写的时候,我提到了改变,给我们带来的不一样的感受,其实就是这样,如果你觉得做一件事情似乎有些疲倦了,好像每天按部就班缺少激情也好没有什么变化,让自己会觉得疲惫也好,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主动做一些调整和改变啊,哪怕只是10分钟有什么关系呢?

所以现在你看我已经是在楼下了,而且我们家这边还是挺方便的,就是周围不会对别人有太多的干扰,如果我大声做淤血的话,可能影响到他人的状态,也不会特别的夸张,所以在这个地方我能够看到的有些新的东西,比如说满眼绿色的大树的树叶,高高的天空,蓝色上飘着白云,以及远远看去红色的楼顶,这对我来说都是一种视觉上的刺激。

更重要的是这个决定本身就是一个改变,她让我能够从更广阔的角度来感受到自然环境,其实在阳台上那种环境跟现在眼睛看见的差不了太多,但就是因为你是在房屋的框架当中,所以更多你会注意到房屋里边的东西,而现在呢,因为我是在整个开阔的天地之间,虽然放眼望去也会有一些房屋的痕迹,它会对我们的视觉造成分散和冲击,但是重点已经发生了改变,因为你在户外,所以你看见的更多就是跟房屋内的那些小的物品不一样的。

以上做的是一个转换内容,说了一下自己现在的感受,其实也是在说服我下一次也可以做同样的选择,我不是那种擅长跑步的人,刚刚在共读的时候已经看到丹丹到下面去跑步了,但是我可以不做同样的选择到户外去,这个决定还是有一部分可以重合的。

所以在自然的环境里走一走去让步伐快起来也是一种选择,其实这种选择看起来它改变的幅度不大,但是我们有的时候要参与改变,就是要从小时候开始,如果太大了的话就会产生很大的成本和阻力正是因为改变的幅度小,可能时间也短,对我来说没有那么挑战,因为下一次再次让你去做也是有了很多可能性的。

接下来打算总结一下,今天早上在工读当中我们得到的一些收获,其实还是挺明显的,如果说以前的时候我会觉得每天内容比较散,那么今天可以算是一个新的尝试,可能也刚刚好在于班会这个主题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讲都是一个相对新鲜的内容,不是说我以前没有听说过的这种新鲜,而是说我们在生活中即使知道了,他可能要实践运用也会有点困难,可能更多的在理念上的支持吧。

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我们没有开班会的条件,因为他必须要保证至少比如说45个小朋友吧,然后才能够展开这样一个范围的讨论,但是是不是说读班会实际上对我们来说没有价值呢,这一点我是坚决否认的,因为每一个行为的做法背后都是理念的支撑,在这些理念里,我们能够看见自己的想法有哪些,改变我们在不同的行为上所倾注的那些情感和想达到的目的,所实现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做出任何一个举动,它可能都是表面上的一种现象,但是背后你想要实现的效果都跟自己的目标相互关联,比如说我们今天只问了一个问题,就是大家今天的新知是什么,也有些小伙伴说这个对我来说都是新知,那也有可能啊,可是每一个人的心思不一样,你关注到的点就不同,今天我们着重着重解决的三个问题是三个非常不一样的点,都给大家都有很多收获。

第1个问题是吵吵提出的,但是他的新知在于班会要每天都开,当然了一听这个结论,可能很多人就会倒吸一口凉气,开班会在学校里面,即使是小熊他们公立学校也不能保证每周都有一次的,我自己记得小学的时候如果是那种正式的班会,可能一两个月才会有一次吧,而且还要提前做很多排练,搞得跟表演一样,并不是我理想中班会的样子。

但是即便如此,在学校里面每周拿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孩子们去讨论班级事务,这本身已经是非常难得的了,我不知道现在小熊他们班是不是能够真的实现这样的频率哈,但即便是这样的频率对我们家长来讲,好像也完全没有什么指手画脚的机会,就没办法对他有任何干涉。可是现在你才知道,连这种基础版的干涉都不可得的状态下,他告诉你说要天天练习才行。

所以第一反应一定是觉得这不可能,这太难了,但是它有没有作用呢,或者说人家提出这样的要求,内在有什么样的原理支撑呢?这可能如果我们觉得他太难了,就不去设想,这就不会出现了,也就完全的丧失了,你在讨论这个问题是想要达到那种目标。

在书中简尼尔森用一个很简单的对比说明了这种必要性,他说你会不会让孩子一周只做一次阅读或者计算的练习呢,答案是当然不会的,为什么呀?因为你这个技能必须要天天接触,他才能够实现效果一周一次是没有办法达到让他熟练并且掌握这种技能的目标呀。

那么培养解决问题的技能沟通的技能,班级里相互尊重和解决问题的技能这些,他也同样是技能,相比于阅读和计算的技能而言,他们只会更复杂,要求更高更难。

那既然一个阅读和写作这种相对简单的技能都需要天天练习才能够带来效果,那我们凭什么会认为培养孩子面对未来的生活技能和优秀品质,这样的做法一周一次就足够了呢,更何况现在基本上还不能保证一周一次呢。

所以你看很多时候我们一直在做的那些事情可能并不是意味着对他来说最重要,所以才天天给了那么多的实践和经历,恰恰可能是因为这是最容易做的或者说他的显示效果比较明显而已。

这就让我想到我们的应试教育在教育过程当中那些最容易拿来做衡量的就是成绩,因为成绩它是客观的,它不会有多种不同的改变因素,这相对而言比较容易衡量,所以我们就拿这个来衡量孩子成长,但其实在成长的过程当中还有更重要的比成绩要重要100倍的,比如说他的沟通技能啊,他的情商啊,他的表达呀共情能力呀,体会自己和成是表达的意愿呀等等这些东西,仅仅是因为没办法量化衡量,不好做一个客观评价的标准,所以没有被拿来当做选拔的体系,但是你能说他们对于人的一生来说不重要吗?我认为它是比学到任何的知识技能更加重要的。

如果说在公立学校上学,或者说在我们的应试教育体制之下,这些东西没有办法避免,因为什么呢学校不仅要承担着培养人才的责任,还不可避免的艰巨选拔更适合的人来学习这样一个功能,所以它必须要用一种可见的可客观衡量的东西来呈现,让这种变成一个事实状态。

但是作为父母,我们要关注的肯定不仅仅是孩子在学校里的那点成绩,因为我们的关注点跟学校是不一样的,为什么我们要和学校里面做一样的事情,甚至是不断的重复学校里的那些练习,每天给它不断的巩固阅读和计算的技巧,当然这些不不是不重要,而是有比他更重要的东西,我们却选择性的忽略,甚至是主观上,不把它当回事。

那我们在家庭生活当中,怎么样才能创造一些有助于孩子去使用这些技能理解这些能力的机会呢?有一些细节的点其实是可以做的,比如说致谢,这就涉及到我们今天第2位小伙伴丹丹提出的讨论话题了。

其实这个话题是怎么提出的呢,单单是说他以前没有注意到感谢感激和致谢,这几个词其实在用法上是会有差别的,我们要小心翼翼的甄别他们之间的区别。

这个话题提出来其实挺有意思也很有价值,但是我的第一反应是,唉,作者在今天表达的这个内涵当中有着意去区分这几个的意图吗?或者说他有建议我们要详细的去区分他们之间的不同吗?这个我好像没有读到,所以要重新翻回去看一看。

然后我就提出了这个话题跟小伙伴们一起分享,就发现郭郭和我的感觉对这一部分的理解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作者在这里讲到的是这几个词,其实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只是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他们的选择倾向性不一样而已。

你看非常有趣,同一段内容,我们不同的人在读的时候得出来的结论居然会变成相反的,但我们都是在一个内容当中获取信息的呀,一定是哪里出现了偏差,所以我们就回翻头去看那个原文表达的意思,最后发现,噢,原来我和郭郭在这部分的理解是对的,简妮尔森在说这几句话的时候,其实并没有说这几个词在使用上会有什么重点的不同,比如说像羡慕嫉妒恨的几个词之间的内涵和外延,他们的差异也没有着重想要去强调,你要注意到他们之间的差异这种意思。

但是这个问题绝对不是丹丹一位小伙伴才拥有的,也就是说我们很多其他人在读书的时候都会有这种倾向性,它是一种思维的惯性,你觉得它是什么意思你就会把它理解成什么,而根本就没有顾及作者原本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如果我们连这种自己理解的平台都注意不到,还是按照原来我想的那些去把它认为成是什么,并且最后执行,那么得出的结论跟作者想要表达的原意就会有很大的偏差了,而一旦存在这样一个偏差,我们读这本书的价值其实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倒不是说你的那个偏差过的,理解就一定不对,对于你的生活没有正向的指导意义,而是说你读这本书的意义就不存在了,如果你读所有的东西得出的都是自己原来那个结论,那我干嘛还要去花时间读不一样的书呢?

当然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我们读书的时候其实是想见识到一些跟我自己原来想的不一样的东西,让我的眼界才能更加开阔,如果我总是沿着原来同样一个方向,就变成为自己原来的想法寻找佐证,所有跟我以前不一样的我都不接触,那么它能够起到对自己有帮助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但是这种惯性确实是客观存在的,就像我们总是在赴会,就只也是同样一种状态,我们看到一个什么就直接说,噢,这不就是我原来理解的什么什么东西嘛,这个时候我就不用花太多的精力去认真琢磨作者说这句话的原本含义是什么,这会让我很省力,但是又省力却影响了或者说偏差了,我们最初自己在阅读或者说思考的时候想要达到那个目标。

这两天一直在考虑目标的不自觉转换,这样一个现状其实就是如果我们没有看见自己在不同情况下的目标会不一样,这样也就不会去思考这个问题有什么影响,如果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有什么影响,下一回我就还是会按照这样子去做,它就变成了一种习惯性动作,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惯性。

现在已经注意到这种惯性了,已经发现,唉,好像她对我原来的做法产生一些挑战了,原来这并不是我自己认为最好的状态,那改变就变成了可能,这就是看见和觉察带来的效果。

今天的第3个问题是郭郭提出的新知,他说在书中有一部分讲到我们在和孩子一起开班会讨论问题,关注与解决问题的时候呢,要先不用头脑风暴的形式去讨论,而是要让他们去体验自然后果,觉得这里很难理解,不明白为什么。

一开始在听他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也有些疑惑,我觉得对呀,在班会上怎么让孩子们去体验自然后果呢,而且班会不就是通过大家不断的讨论来关注解决问题的嘛,这似乎跟原先的内容矛盾了。

但是翻回头去看前一页,在这个小标题下有三行的一个前提条件,我才明白了这个所谓的自然后果是什么。

其实这里的自然后果并不是让孩子们在事情发生的现场,因为班会是一个解决问题的途径嘛,去体验自然后果,而是说我们要请同学们一起来头脑风暴,想一想就我们需要讨论的这些事情,它的自然后果是什么,也就是说把自然后果先想出来当做标杆,放在旁边,对我们起到一个时刻警醒的作用,它就像是一个标准器一样,一旦我们发生了跑偏就可以对照回来。

为什么要这么做现场,我们用了一个书中给出的例子来做案例分析,我们大家就一起来讨论,唉,这件事情的自然后果是什么?这个例子是有人迟到了。

如果有人迟到了他自然后我会是什么呢?最首先对自己来说,明显的就是你听不到前面大家讨论讲解老师说的内容了,就对自己来说是一种损失,还有另外一种影响就是,可能会对老师的讲解和周围人的理解造成打扰。

侯蕾语写,2021-05-06 07:09:58

侯蕾语写,2021-05-06 13:05:04

继续今天早上的话题,总结我们今天共读的内容,一个人迟到了,他必须要承担的后果当中其实包括两大部分,第1部分是对自己来说我做了有什么损失,其实做错事情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对别人抱歉,或者说给别人造成什么影响,首先在于错了以后我是会受到一些损失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去做对的事情的原因。

就好像过马路要看红绿灯,要遵守交通规则这件事情,如果我不这么遵守交通规则会发生什么事情呢,那可能是我会有一些安全风险,也可能是我给交通造成一些混乱的状态,这就是从这两个方向来说的,除了对自己的影响之外,第2部分就是对他人的影响。

所以你看如果我们过马路的时候随便走动,不遵守红绿灯,那么最大的影响首先是我们可能会出危险,然后第2个影响呢是因为你不遵守,所以整个交通被你的带来的扰乱,就是大家的秩序都被打乱了。

在一个人迟到的这件事情里面也是这两个方向,要么是自己的损失,要么是别人的损失,同时这两个都是会发生的,那我这边呢,是因为我错过了老师讲解的开头部分,那可能我就不知道这个到底说的是什么,这是我自己的损失,那给别人带来的麻烦呢,就是课堂秩序被我打扰了,老师的思路被打断了,同学们会被影响,这是给他人造成的不良后果。

如果我们看到的自然后果是这两部分,那么就能够更重视我,要避免这种问题的出现,所以接下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肯定是想尽各种办法不要迟到,比如说把闹铃定的早一点,叫一个准时的同学一起走,头一天早点睡,早点把要,第2天用的东西准备好等等等等,我们的目标完全是放在事情的前半阶段,就是我怎么样才能不迟到这个方向上去的。

但是如果我们不考虑自然后果又会怎样呢?就一个问题被拿到桌面上来,有个人他迟到了,真的100个人里边99个,首先想到的都是要惩罚他,让他以后再不敢迟到,可是如果他真的是不敢的话,那他上次就不会迟到了对不对?总归是有各种各样的原因的嘛,这些我们都不看,我们就只是把这个惩罚的力度加大,就是说罚站,比如说扣积分扣奖杯,让他以后都没有容易,这一些都是事后诸葛亮。

我记得上次在讲到逻辑后果的时候,曾经跟超超分享过很早以前,我们在梦想复能班的时候,曾经听到过的一种概念叫引领性指标和滞后性指标,大多数时候我们观察的都是滞后性指标,这个指标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到了一定阶段以后,事情究竟有没有被做完?比如说我要在下午2:00之前完成今天的语音写作,那么到了2:00我就可以去观察这件事情是不是顺利的按照计划发生了,但是这是一个滞后性的指标,因为如果到了2点这个事情没有按我所愿的发生,我也没有办法再对它做一些纠正了,因为已经到2点了。

可是如果我选择一个盈利性的指标是什么呢?就是一到一点我就会坐在桌子前面,开始拿着手机做语音写作,这就是一个可以自己做点什么去影响结果的动作,通常我们在想到指标的时候,判断标准的时候都会想到同一种,就是事情已经发生了以后我来做判断,但是这种的话它其实是一个很无力的,因为你没有办法去改变,那是一个既定事实。

所以我们在用指标的时候要两个联合起来用,就是既要有滞后性指标,也要有引领性指标,甚至引领性指标是更加积极主动的这种方式。

在发生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是进行惩罚还是对他进行改善跟这个有点像,只不过这个事情都已经是发生的状态,所谓的对它进行改善,是不是对下一次啊即将到来的行为进行改善是作用在下一个行为发生之前的努力,而逻辑后果或惩罚都是针对已经发生的这个行为结果发生了我就惩罚你,那不发生呢,不发生就什么呀当没有,但是如果前面不做一些努力,就等着最后来盖棺定论,这个岂不是太消极被动了吗?

我倒不是说我们在面对别人的手中带着这种评判的眼光和恶意,事实上大多数人对于自己也是这么操作的,如果我没完成就怎么怎么样就发红包,嗯就不准去什么娱乐,这些都是用滞后性指标,用逻辑后果的状态来要求自己,但是我们可以对自己再温柔一点,再善意一点,为了帮助我做到这件事情,我可以想出更多的办法促进事情的发生,因为真的惩罚也好事后的懊恼后悔不舒适也罢,都无法取代原先发生的那件事情,再让他重来一遍。

刚才我想到的是什么呢?就是当我们在用引领性指标的时候,当我们在预防一件事情,不要让它再次出现帮助自己做得更好的时候,我们是在增加整个世界优势的那一部分,也就是说如果我什么都不在意我不去做这些,我只是在最后看那个结果去判断,那么整个世界没有受到任何好处,当我自己也是一样。

如果能够向着我希望这个世界更好一点的方向去考虑问题,那么很多态度和观点都会显得很不一样,比如说如果我想让世界更好一点,那么我在糟糕的情况出现之前我会做很多的努力避免它出现,但是如果我们只是想着来解决这个后果的问题,那么就等着他出现好了,出现了以后我好惩罚你啊。

这真的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态度引领指向,所以我们可以在自己以后的作为当中再多注重一点,放到前面的那部分,像我现在在我脑子里面有个非常清晰的图景,就是这个事情分前端发生综合发生后端这三个大部分,那你的作用主要在哪里?当你的作用力在前端的时候,你对它的掌控感其实是更多的,因为你随时可以观察事情发展到哪一步了,然后可以积极调整每一步都可以还有机会去让事情变得更好。

可是如果我已经在后端的话,我就只能适用让你难受,美其名曰下一次你会做得更好,但是下一次还没有来临,而且它是带着一种恐惧,带着一种内心责备的力量在督促,就好像一个人往前跑的时候,有的是因为前面。有着巨大的好处利益诱惑,让我有一种我想要的力量,可是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想到的都是后面有一个特别严酷的手段,如果你不往前跑,我就要让你难受,让你受到惩罚,这样是出于一种恐惧的态度往前跑的。

我们很早的时候在拆书都拆到过这两种不同的,一个是我想要的力量,一是不想要的力量,这两种力量哪一个更强大,我没有认真的去做过对比,它也不是一种可以衡量的力,可是我们都知道这两种不同的引导力量,它会给我们怎样的感受上的差别。

刚才我忽然想到一个不是特别贴切,甚至对自己的结论都还有相反作用的例子,就是我们在骑自行车的时候那个闸都是前爪和后闸用来刹车的钱砸的,就好像前面挡了一个东西,让你必须要停下来,后炸得只像有一个人在后面拉住你,我在刚学自行车的时候爸爸就这样教过我,所以他说你最好要去捏后闸而不是捏前闸,因为前面如果有个东西挡住了,你会有惯性把自己甩出去,但是如果后面有个人拉住了你的话,你可能也会摔倒,但是不会塞出去那么危险。

你看这个是停下来而不是往前走,所以这真的是只是联想了一下而已,它不算是一个例证。

不信的话你可以试一试啊,如果我们不考虑自然后果,在看到一个问题的时候,自然而然想到的都是这种惩罚性的后果似的,你要付出代价吗?但是如果我们考虑自然后果,你就会发现哪些东西是更有效的,对我们当下来说是更有意义的,真的就是意义这个词儿,你再惩罚他她死难受就有意义了吗?没有啊。

所以我们生活中的概念里面已经有那种惩罚别人的惯性,甚至他已经被我们贯穿到看似是解决问题这一个方向的各个层面,所以一想到解决问题就蹦到惩罚去了,这是对解决问题的一种深层的误会,但是他没有办法辩解,而且人们现在已经基本上把这两者用的等同了。

如果我们想要调整和改变,还是能够帮助自己意识到的,那就是先去想自然后果,这才是这个事情最直接的解决之道,不要绕个弯去做惩罚,去让对方害怕,就作用于这个事件本身他该是怎样发生的,我们就尽量让他按照那样的方式去发声,即使这一次已经错过了,我们还可以在下一次开始之前做一些努力呀。

想清楚了,这一点我就特别感谢郭郭今天在现场提出这个问题,这就是一个好的疑惑,读书的时候带来的这种疑问可以带给我们真正的价值,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所有人都搞明白了的,我也是在说的时候跟大家讲解的时候才意识到这个不同以前,我可能都没有把它当回事儿。

就像今天早上吵吵,也说让我问到他如何看待感谢感激和致谢,这三个词之间不同的含义时,他说这个点对我来说好像太熟悉了,所以压根就没有考虑过,他就忽略过去了,其实很多问题都是这样,让我们自己看,我们觉得自己懂了,但其实是没懂,但问题是你有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存在,所以当别人提出来的时候反而强迫要求我们,你必须要认认真真去思考,这个时候才有了机会去把那些原先模棱两可的东西给她一个确切的回应。

这个为什么要在解决问题之前先用头脑风暴的形式去分享它的自然后果是啥?在这里也算是告一段落,但是这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一样给了我们致命的一个提醒,这个提醒就在于我们太容易太容易把逻辑后果往解决问题的这个思路上靠了,就像之前我们说过好多遍的,在逻辑后果之外解决问题,还有很多种不同的方式,至少90%,我们千万千万别把自己的眼光给束缚住了。

所以你看今天只是三个命题的讨论,都是来自你的新知,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这实在是个很神奇的问题啊,因为每一个人他的阅历不同他读书的次数不同,她此刻的感悟不同她遇到的事情不同,所以我们就会有千百种不同的组合,这就像一个万花筒一样,稍微一转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和碰撞,没有哪一次读书都是一样的。

昨天桃子在跟我发消息问下一本书要读什么,我说我们慧读如何学习,然后他就说他要来买的书参加,我说是因为你对学习论特别感兴趣嘛,他说其实并不是前一本,你读的是正面管教嘛,这本书我已经读过很多次了,虽然我知道再读一次肯定还会有再多一次的收获,但是因为已经很熟悉了,我就觉得没有动力早起。

其实我知道也不一定是仅仅没有动力早起,如果它是完全免费的,可能也许会有人多一些动力吧,那我也不清楚,但是因为还有费用的加持,所以中间会产生第2轮的偏差。

今天在共读的时候也很有意思,有一位小伙伴就不由自主的说出来,而且这一周是免费的,所以他更值得,噢,当时我们是说为什么你会克服那么多的阻力,你又从来没想过我5:00起床,5:00去读书,但你还是来了,为什么呢?是因为有人说如果你不5:00起来就会给你什么样的惩罚嘛并不是的,是因为你尝到了大家一起这样读书分享的甜头,所以你很想要那个利益,这里的利益不是物质的经济的,而是精神利益。

既是利益也是利益,他是说我们得到了好处,所以我们愿意为之付出,我们一点都不觉得5:00起来很苦,即是确实很困很瞌睡,但我知道能够换回那个收货的时候,我就觉得非常值得。

是在这样一个前提条件下好像是吵吵吧,他就忽然来了一句,而且这一周的共读还是免费的对,因为星期一到星期三是五一假期,最后就差两天了,我就没有收这个星期的费用,因为我觉得也大家会觉得不值得吧,就只为两天,然后付一周的费用,心理上会不舒服,也不见得是不值得。

但是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啊,你想想看68块钱一周你能干什么用?来一个人吃饭一周都不够的,你现在正常出去吃一顿饭,如果是中饭的话可能都得20来块钱,这是一个正常的消费水准,所以每周我们花在吃饭上的钱100 200的,我们根本不觉得是什么,但是如果他在学习上我们就觉得好像很多了是这样吗?其实也未必如果说我们给孩子报课一年花个大几万也真的是常有的事啊,有的时候一个星期一节课,然后这节课要100多块钱我们还觉得是值得的,但是为啥到了自己的身上就变得不值得了呢?就变得你如此审慎了呢?

其实也不是不值得,而是我们可能真的觉得学习这件事情花钱很没必要,因为每个人看起来都会学啊,就像只要长了嘴,你就会说话,会说话你就能用语音转成文字,能用语音转成文字,看起来就是语音写作了呀,所以干嘛要花那么多钱去学呢?这是很多人在看到语音写作这种东西,居然还需要学的时候,这种感觉。

但是这里就真的是认知水平的差异,如果你不知道人家所谓的语音写作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你就不觉得这个东西有学的价值,但是也正是因为你没有体验过,所以你永远不知道语音写作能够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收获。

想想看学习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学习这件事情我们有很多误会的,我们都觉得看书就是学习,但是不同的人看出的效果也不一样啊,这一点大家得承认吧,并不是说你用量上面的积累去直接弥补在这上面的缺陷就可以完全解决这个差距的,一个不会读书的人,即使每天花了23个小时在读书上,也不如那个会读书的人花半个小时效果那么好,而且他们两个之间产生的这个效用的对比,可能差别还是很大的。

所以学习这个词本身它的含义差异就特别大,看了书不等于是学习记的笔记,不等于是学习,能够运用也不等于完全就是学习,有些人不仅能运用,而且还能够抽象出一系列的道理,所以他的人生看一本书等于别人看NB,出去做一件事,相当于别人花了好几年的功夫,这就是经验值的积累啊。

所以学习不但要花钱,而且要花很多钱去学,前提是你得找到那个真正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我自己也会有这样的想法,我也很担心每周六18块钱会给大家带来压力,可是其实内心又有一种深深的不甘想说,不是这样子的呀,你们都认可,呃一起来读书给自己带来的收获这么一到跟钱搭上沟,你会觉得68块太多了呢。

其实68一点都不多,而且我觉得甚至是大大少于他提供给我们大家的价值,想想看你在健身房一个星期要花多少钱,你在学习上花的钱跟你照顾身体的钱,哪一个应该更占主要的位置。

所以我自己要努力克服一种想法,就是觉得这个68块钱说大家说的太多了,会给大家带来压力,你看我还特别善解人意的讲五一已经有三天过去了,所以我们就不要收费用了,那其实不是我还是可以做这样的决定,但是不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不是因为这样的感觉,所以才这样做的。

我要非常坦然的告诉大家,学习就是应该花时间的,而且我觉得我提供的这个价值,我们共读的这个场域这个平台是非常值得这份付出的。

这种值得不仅仅是因为你在这里得到了大家的碰撞之时,更是因为他在不断调整你的思维意识,就拿花钱学习这个事情上的原理来说,他对自己就是绝对是一种突破。

你想不想要这种突破,更何况这种突破还不是一个位置的,它有很多不同,其他的渠道也可以这样一路一路走上去,如果我们有一天觉得自己在哪个地方已经到达瓶颈了,已经没有什么上升的途径了,那可能所有人都会嘲笑他,觉得你太夜郎自大,不是曾经有人说20世纪也已经把要发明的东西都发明完了,结果最后就偏偏打脸嘛。

我们永远有要学习的东西,我不觉得共读是一个学习的最佳途径,但是他确实是一个好途径,因为一旦涉及到最佳,这个判断的标准也太多了,不同的人也不一样,没必要而且共读,首先不是学习的重点,我们还有很多其他的方式可以去学习,你可以去听课,也可以去自己看书,可以去向他人请教,或者请私教那种1对1的思想交流,这都是挺好的,但是不同的学习方式适应的要求不一样,在某个阶段你会选择最适合自己,当下让自己感觉最舒服的那一刻。

我相信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共读会是我自己学习的一个较为理想的方式,因为以前学的东西其实已经挺多的了,就是在堆积在头脑中的知识很多,但是他们怎样跟自己联系起来,真正变成我愿意每天去践行的有这种意愿,而且也知道该怎么做,而且还有一个团队在每天推动着你,大家可以相互促进,这真的是很难得的一种模式了。

今天我们讲到的主要内容是班会,大家都会提到说班会在家庭当中很难实现,甚至它只属于我们少数人头脑当中一个非常美好的觉得特别好,但是就是可能很难去做到的这样一个理想化的东西,可是你想想共共读是不是就是这样一个小环境呢?我们是不是就是把头脑当中自己特别期待的那种理想化的家长互助或者说思想上精神上的那种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感觉,把它给实体化了呢。

我相信所有好的东西都可以找到,其他的方式沿用它的内核,我不想说是用替代啊,我就是他可以帮到我们用到这个东西里面,我认为最宝贵的那一些,但是又规避现实上生活当中的种种阻碍,让我想起那个我觉得特别好的东西来的时候不会感到遗憾,觉得我真的特别想要,就是要不起,用不上。

只要我想要总能找到一些把它延续下来的方式的,有的时候是变异种模式,有的时候是从线下变到线上,有的时候可能仅仅就是换一种思路,谁说我们这不是一个团队呢,我觉得真的是的,就是因为我们已经给彼此建立起的那种信任和情绪安全的场域,所以很多事情都变得可能了。

而这些在半年以前我还完全无法想象,你看就是这半年我们做了什么呢,也就是每天早上起来读个书啊,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行为,可能以前我真的从来没有期待过它会造成这种效果,联络起了一大帮互联网亲戚,然后大家每天有深度的交流,对彼此有情感的支持,我这简直就是天赐的缘分,其实并不是天赐的,是我们自己通过努力的构建和筛选得到的,我们值得这份反馈。

我们还得出一个结论,就是明天早上会暂停正面管教的攻读,我们一起来拆节日的冷静太空这本书,当然也是因为五一假期的时候,我原本想要带孩子们来拆的,结果因为我感冒了嘛,整个人身体状况没办法支撑,所以就又一次被搁浅了,但是这本书真的很好加上我们也要需要一个机会去跟孩子讲解积极暂停这个概念,那可以退而求其次啊,我们家上线来拆没必要完全完全让孩子来,只要我们才明白了,你知道该怎么跟他讲了,那到时候运用起来就有很多种不同的形式,不能说事半功倍吧至少它不会无限期的延期了。

其实杰瑞的冷静太空这本书看起来非常简单,每一个字我们都懂,但是真正能把它里面所有的含义都读出来是不容易的,包括我们对自己的那种情绪上的安抚,包括我们怎么跟孩子更有效的传达这种意思,甚至一字一句怎么说都会变得很有讲究。

所以也不用遗憾,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每次想到这样一句话的时候,我总担心别人会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了一些不太愉快的经历,比如说我就悟了一些东西啊,然后你还说最好的会有一些被冒犯的感觉,但是其实并不是的,我想说的只是如果我们认为这件事情在此刻发生的效果是最好的,我们就会最大限度的去珍惜它,而不是陷入对过往的无尽懊恼和后悔当中。

侯蕾语写,2021-05-06 13:34:59

30分钟6500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911评论 5 460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2,014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2,129评论 0 32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283评论 1 26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159评论 4 35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161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565评论 3 38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251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531评论 1 292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619评论 2 31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83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255评论 3 31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624评论 3 29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916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99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553评论 2 34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756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