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ook site: http://algs4.cs.princeton.edu/home/
- 用Java语言描述
- 用到的第三方库下载地址: algs4.jar
- 用到的所有数据下载地址: algs4-data.zip
- 导入库时,用
import edu.princeton.cs.algs4.*
本章开始阅读时间: 2016年8月25日
本章结束阅读时间: 2016年8月31日
注:本人阅读的是英文原版书籍。
本章摘要:第一章用了200+页,但并没有急于进入算法部分。由于全书是通过Java语言来描述算法,所以这一章主要是以Java为例来讲解基本的编程知识,不熟悉Java的同学完全可以将本章作为Java的入门学习材料。读完第一章我的感受是:这本书完全是面向编程和算法初学者,但又不失一定的深度。作者充分考虑了初学者的感受,用了大量的图表帮助读者理解算法的行为,文字描述也非常用心。这本书的配套网站上也有对每章主要内容的概述,读完每一节再利用网站的内容进行复习,效果非常好。
1 Fundamentals
1.1 Basic Programming Models
p.23
上列举了几个静态方法的实现,其中素性测试、牛顿法求平方根挺有用,应该理解并记下来。
方法(函数)的一些性质:
- Java中,参数默认是按值传递的(pass by value)
- 函数名可以被重载(overload)
- 一个方法只能有一个返回值(Matlab中,可以有多个返回值)
- 副作用(修改数组的值,输出等)
递归的三要素:
- 要单独处理
base-case
,即问题不可划分的最小情形,在处理完后用return
返回结果; - 子问题:要合理地划分出子问题;
- 子问题不应该重叠。
外部库
-
java.lang.*
是标准系统库,我们常用的Java类就在这个库中,比如System
,Math
,Integer
,Double
,String
等等 - 需要手动导入的标准库:比如
java.util.Arrays
- 第三方库
p.32
上列举的StdRandom
库里的几个静态方法很有学习价值,比如洗牌算法shuffle()
。我想到的是它可以用在遗传算法种群初始化上~
-
StdDrew
的API介绍:p.43
。p.45
上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小程序
Binary search
不多说了,经典的不能再经典的算法:
public class BinarySearch {
public static int rank(int key, int[] a) {
int start = 0;
int end = a.length - 1;
while (start <= end) {
int mid = start + (end - start) / 2;
if (key < a[mid]) {
end = mid - 1;
} else if (key > a[mid]) {
start = mid + 1;
} else {
return mid;
}
}
return -1;
}
}
在测试p47
的BinarySearch
时,由于我使用的是IntelliJ IDEA,无法像在命令行里那样通过<
重定向输入流,试了在Run/Debug Configurations
里设置Program arguments
,比如这个语句tinyW.txt < tinyT.txt
,tinyW
可以读入,tinyT.txt
就无法读入。在SegmentFault找到了答案。可行的做法是要手动在获得输入前重定向一下标准输入:
try {
FileInputStream input = new FileInputStream("algs4-data/tinyT.txt");
System.setIn(input);
} catch (FileNotFoun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需要引入的库:
import java.io.FileInputStream;
import java.io.FileNotFoundException;
常见问题
-
数组的重叠(Aliasing):如果要对一个数组进行复制,不能简单地把一个已经存在的数组赋值给它,而应该重新声明一个新的数组,并为他分配内存,然后通过初始化来拷贝。比如,下面的方法就是错误的:
int[] a = new int[N]; ... a[i] = 1234; ... int[] b = a; // 这并不是拷贝,b仅仅是a的一个别名 b[i] = 5678; // 同时也会修改a[i]的内容
所以,这是一个很容易犯错的地方,必须弄清楚概念。
- 整数溢出的一个典型例子:
Math.abs(-2147483648)
的结果是-2147483648
。 - 整型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Integer.MAX_VALUE
,Integer.MIN_VALUE
;如何将double
型初始化为无穷大?正无穷是Double.POSITIVE_INFINITY
,负无穷是Double.NEGATIVE_INFINITY
。 -
1/0
的结果是runtime异常,1/0.0
的结果是INFINITY
。 - 在Java中,以下两种定义方式:
int a[]
和int[] a
是等价的,Java推荐后者。 - Java不支持函数式编程(无法将一个静态方法作为某个静态方法的参数传入)。
1.2 Data Abstraction
静态方法和非静态方法的不同
- 主要目的:静态方法(static method)的首要目的是实现函数(单一功能),非静态方法或实例方法(non-static method, instance method)的首要目的是实现对数据类型的操作;
- 调用方式:静态方法的调用以类名开始(首字母大写),如
Math.sqrt(2.0)
;而实例方法的调用以对象名开始(首字母小写),如dog.bark()
。 - 参数:静态方法是直接传入参数(值传递),实例方法是对象和参数的引用。
使用对象
- 赋值。注意对引用的赋值不同于拷贝,和数组的Aliasing一样,仅仅是复制了引用,实体并没有复制。
- 参数传递。好好理解这句话:The convention is to pass the reference by value (make a copy of it) but to pass the object by reference. 对象作为参数传递时,都是通过引用。
- 返回值。对象可以作为返回值。这就相当于提供了返回多个变量的方法。
- 注意:数组是对象!Java中,除了基本数据类型(primitive type),所有的类型都是对象。这也是为什么将数组作为参数传递时可以修改数组内部元素,因为数组是对象,而对象都是通过引用传递的。
- 小结:数据类型(data type)是一个值的集合以及定义在它们上面的操作集合。对象(object)是数据类型的实体。对象的三要素:状态(state),身份(identity),行为(behavior)。
抽象数据类型的例子
- Java的
String
类。一个问题:为什么不使用字符数组而要使用String
呢?答案与使用任何ADT的理由一样:为了让客户代码(client code)简洁明了。 -
p.81
列举了一些典型的Java字符串处理代码,比如回文串检测、文件名解析、按特殊字符分割、字典序检测等,很有用。
实现抽象数据类型
- 实例变量(instance variables)。通常声明为
private
(否则就不是抽象类型了);常量(初始化后就不再改变的量)用final
修饰。 - 构造函数(constructors)。一个Java类至少有一个构造函数。构造函数的目的就是初始化实例变量。构造函数与类名保持一致。
- 实例方法(instance methods)。实例方法与静态方法的不同:实例方法可以访问和操作实例变量。
- 作用域(scope)。在实现实例方法时,会使用三种变量:参数变量、局部变量、实例变量。前两个与静态方法一样:参数变量的作用域是整个函数体;局部变量的作用域是从它被定义之后的块体。而实例变量的作用域是整个类。
数据类型的设计
暂时先跳过。
常见问题
- 创建对象数组:如果要创建一个有N个对象的数组,需要使用N+1次
new
——一次用来初始化数组,其他N次用来创建对象。正确的方法:
Counter[] a = new Counter[2];
a[0] = new Counter("test");
- 什么是指针?
p.111
给出了详细的解释。
1.3 Bags, Queues, and Stacks
一些基本概念
泛型(generics) 是一种参数化的数据类型,而不具体指明是哪种。这样可以简化类的实现(否则对每个数据类型都要实现一遍,就很麻烦)。
与泛型联系的概念是基本数据类型的自动封装(autoboxing)和解封装。
Iterable collections 不知道怎么翻译...迭代集?意思就是用迭代器遍历存放对象的数据结构,这是Java语言一种很方便的设计,因为我们在遍历时无需知道对象的具体结构了。很多高级编程语言也支持这种特性。
Bags
- 我理解的,bag是类似于set的东西,不同的是元素可以重复。
- bag不支持移除元素。bag的目的是为用户提供收集元素、访问已收集元素的服务。遍历元素的顺序是不确定的,对用户而言也是无关紧要的。
FIFO queues
基本的数据结构——先入先出队列。p.126
举了一个连续读入整数存入整数数组的例子,就是利用了队列:先从输入流把数据存入队列,于是就可以根据队列大小申请数组大小;再让所有整数出队,并存入数组中。
不过个人感觉这样读入是不是效率低了些...因为有入队和出队的开销。但是好处似乎也是有的,就是不用事先知道有多少整数,而是通过建立队列知道数组要开多大;而如果直接用数组就无法准确知道预分配的大小。
Pushdown stacks
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栈。这里指的是“从上往下”压栈的方式,实际中还有“从下往上”压栈的方式。对应的就是大端存储和小端存储?
算术表达式的模拟
p.128
讲了如何用栈实现对算术表达式的解析。其实就是用栈模拟递归的一种形式。一个非常简单的算法是Dijkstra前辈于1960年提出来的。基本思想是维护两个栈,一个用来存放运算对象(operand stack),一个用来存放运算符(operator stack)。从左到右遍历算术表达式,并执行如下操作:
- 把运算对象放入operand stack
- 把运算符放入operator stack
- 忽略左括号
- 一旦遇到一个右括号,pop出一个运算符,pop出对应的运算对象(单目运算符pop出一个,双目运算符pop出两个),然后把运算结果放入operand stack
最终operator stack空,operand stack中只有一个运算对象,它就是整个算术表达式的结果。
需要加载的库:
import edu.princeton.cs.algs4.*;
import java.io.FileInputStream;
import java.io.FileNotFoundException;
代码:
public static void expressionEvaluate(String[] args) {
Stack<String> ops = new Stack<String>();
Stack<Double> vals = new Stack<Double>();
// 重定向输入流:从文件输入
try {
FileInputStream input = new FileInputStream("tempString.txt");
System.setIn(input);
} catch (FileNotFoun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while (!StdIn.isEmpty()) {
String s = StdIn.readString();
if (s.equals("(")) {}
else if (s.equals("+")) ops.push(s);
else if (s.equals("-")) ops.push(s);
else if (s.equals("*")) ops.push(s);
else if (s.equals("/")) ops.push(s);
else if (s.equals("sqrt")) ops.push(s);
else if (s.equals(")")) {
String op = ops.pop();
double v = vals.pop();
if (op.equals("+")) v = vals.pop() + v;
else if (op.equals("-")) v = vals.pop() - v;
else if (op.equals("*")) v = vals.pop() * v;
else if (op.equals("/")) v = vals.pop() / v;
else if (op.equals("sqrt")) v = Math.sqrt(v);
vals.push(v);
}
else vals.push(Double.parseDouble(s));
}
StdOut.println(vals.pop());
}
上面的处理假定表达式有完整的括号(最外层也有)。其中tempString.txt
中即存放所要解析的算术表达式,如( 1 + ( ( 2 + 3 ) * ( 4 * 5 ) ) )
,对应输出为101.0
;再如( ( 1 + sqrt ( 5.0 ) ) / 2.0 )
,对应输出为1.618033988749895
。
这个算法的复杂度是O(n)。
Implementing collections
本节讲的是在实现Bag, Stack和Queue之前,先实现一些基本的框架。这个"collections"大概就是对数据结构的一种统称吧,即存储同类对象的逻辑结构。
Fixed-capacity stack
一个非常简单的栈模型,只能存储String,要求用户定义容量,不支持迭代器。
文中说道:
The primary choice in developing an API implementation is to choose a representation for the data.
一个显然的选择是用String数组。用一个数组a[]
存放实例变量,用一个整数N
统计栈中元素的个数。须满足的特性:
- 数组中的元素按插入的顺序排列
- 当
N
是0
的时候,栈为空 - 栈不空时,栈顶是
a[N-1]
实现:
public class FixedCapacityStackOfStrings {
private String[] a;
private int N;
public FixedCapacityStackOfStrings(int cap) {
a = new String[cap];
}
public boolean isEmpty() {
return N == 0;
}
public int size() {
return N;
}
public void push(String item) {
a[N++] = item;
}
public String pop() {
return a[--N];
}
}
上面的实现就是最简单的栈模型,但是这个实现只是玩具程序,有很多缺点,后面会在这个基础上设计更实用的数据结构。
泛型
在FixedCapacityStackOfStrings
的实现中,第一个要改进的地方就是适应所有的对象,而不仅仅是String
,即使用泛型。方法是将代码中所有的String
改为Item
,另外在类名后面加一个后缀<Item>
,于是将实现改为如下:
public class FixedCapacityStack<Item> {
private Item[] a;
private int N;
public FixedCapacityStack(int cap) {
a = (Item[]) new Object[cap];
}
public boolean isEmpty() {
return N == 0;
}
public int size() {
return N;
}
public void push(Item item) {
a[N++] = item;
}
public Item pop() {
return a[--N];
}
}
使用了Java中的关键词Item
来表示泛型,是用来代表类型的参数。注意创建泛型数组的方式,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不写成a = new Item[cap]
来创建数组?书中说这是由于历史和技术
的原因导致Java不允许这种方式。所以就有了这种写法:a = (Item[]) new Object[cap]
。确实即使是这么写编译器也会警告,只不过我们可以安全地忽略它。我可以把它理解成强制类型转换嘛...而且是强制类型转换成泛型数组...
Array resizing
第二个要改进的地方就是尽量避免用户自己指定内存空间的大小(如果用户申请了很小的内存空间,则可能导致数组越界;而如果申请了很大的内存空间,则可能造成浪费),而是自适应地调整。
实现的思路很简单:当push元素时,将原数组的内容拷贝到一个空间更大的数组;当pop元素时,则将原数组的内容拷贝到一个空间更小的数组。这让我想到了C++里vector
的实现,它的动态数组机制也是这样的方式。
首先,把数组的长度扩大为max
。其实是将原数组的内容拷贝到另一个长度为max
的数组:
private void resize(int max) {
// N <= max
Item[] temp = (Item[]) new Object[max];
for (int i = 0; i < N; i++) {
temp[i] = a[i];
}
a = temp;
}
注意最后一句的引用赋值,a
指向了新的内存空间,原来的内存空间并没有处理,Java的垃圾回收机制会完成这一工作。
然后,当push元素时,检查数组是否已满,即判断已经放入的元素数量有没有达到数组的长度,如果是,就把所有元素拷贝到一个长度为原来两倍的数组中,即执行resize(2*a.length)
,之后再放入新的元素:
public void push(Item item) {
if (N == a.length) {
resize(2*a.length);
}
a[N++] = item;
}
类似地,当pop元素时,先去掉栈顶元素(--N
)。再检查数组是否盈余过多,是否「盈余过多」的标准不唯一,通常的做法是看已有元素数量是否小于数组长度的1/4
,如果是,则表示盈余过多,就将数组长度减半,即resize(a.length/2)
:
public Item pop() {
Item item = a[--N];
a[N] = null; // Avoid loitering
if (N > 0 && N == a.length/4) {
resize(a.length/2);
}
return item;
}
Loitering
这个单词是「闲逛,游手好闲」的意思,这是一种隐式的内存泄漏问题,就是指在上面的pop()
函数中,我们用a[--N]
模拟「弹出栈顶元素」这一动作,但是实际上数据还是保存在内存里的,而它也不会再被访问,Java的垃圾回收机制也无法处理这种现象,因此这个数据就成为了「孤儿」,即Loitering现象。要避免这种情况,只要把对应的元素置为null
即可。其实,申请泛型数组的内存时,也是初始化为null
的。
Iteration (迭代)
回顾使用String
类的迭代器进行遍历的操作:
Stack<String> collection = new Stack<String>();
...
Iterator<String> it = collection.iterator();
while (i.hasNext()) {
String s = i.next();
...
}
或者用foreach操作:
for (String s : collection)
...
类似地,为了让我们自己定义的类可迭代,须要完成以下两个工作:
- 实现方法
iterator()
,它返回对象的迭代器(迭代器也是一个类),对于泛型,为Iterator<Item>
。 - 实现迭代器
Iterator
,它有两个方法:hasNext()
(返回值是boolean
类型),以及next()
(返回对象)
为了让一个类是iterable的,首先须要在声明这个类时加上语句implements Iterable<Item>
。然后,实现iterator()
方法,我们将马上要实现的迭代器命名为ReverseArrayIterator
(栈是反向遍历):
public Iterator<Item> iterator() {
return new ReverseArrayIterator();
}
Java提供了实现迭代器的接口,定义如下(java.util.Iterator
):
public interface Iterator<Item> {
boolean hasNext();
Item next();
void remove();
}
通常,remove()
方法可以不用实现。于是,按照上面的接口,我们的迭代器ReverseArrayIterator
实现如下(直接写在大类中,声明为private
,这是类的嵌套写法):
// 需要: import java.util.iterator;
private class ReverseArrayIterator implements Iterator<Item> {
private int i = N;
public boolean hasNext() {
return i > 0;
}
public Item next() {
return a[--i]; // 从栈顶往栈底遍历
}
public void remove() {}
}
通常为了保证迭代器的健壮性,还需要针对两个情形抛出异常(throw exception):一是当用户调用remove()
方法时,抛出UnsupportedOperationException
,二是当i
为0
时,用户仍然试图调用next()
方法,这时抛出NoSuchElementException
。这里就省略了~
到这里,迭代器的实现就完成了。小结一下,改进的地方有:
- 泛型化
- 内存大小自适应调整
- 避免隐式内存泄漏
- 加上迭代器功能
完整的ResizingArrayStack
实现:
public class ResizingArrayStack<Item> implements Iterable<Item> {
private Item[] a = (Item[]) new Object[1]; // 初始化数组大小为1
private int N = 0;
public boolean isEmpty() {
return N == 0;
}
public int size() {
return N;
}
private void resize(int max) {
// N <= max
Item[] temp = (Item[]) new Object[max];
for (int i = 0; i < N; i++) {
temp[i] = a[i];
}
a = temp;
}
public void push(Item item) {
if (N == a.length) {
resize(2*a.length);
}
a[N++] = item;
}
public Item pop() {
Item item = a[--N];
a[N] = null; // Avoid loitering
if (N > 0 && N == a.length/4) {
resize(a.length/2);
}
return item;
}
public Iterator<Item> iterator() {
return new ReverseArrayIterator();
}
private class ReverseArrayIterator implements Iterator<Item> {
private int i = N;
public boolean hasNext() {
return i > 0;
}
public Item next() {
return a[--i]; // 从栈顶往栈底遍历
}
public void remove() {}
}
}
这个基本模型的实现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Linked lists
Linked list这个最基本且重要的数据结构就不多说了,再复习一下定义:
A linked list is a recursive data structure that is either empty (null) or a reference to a node having a generic item and a reference to a linked list.
其抽象类为:
private class Node {
Item item;
Node next;
}
构建一个链表
以创建字符串节点为例,首先创建节点实体:
Node first = new Node();
Node second = new Node();
Node third = new Node();
first.item = "to";
second.item = "be";
third.item = "or";
建立连接关系:
first.next = second;
second.next = third;
链表的基本操作
- 在头部插入节点
- 删除头结点(
first = first.next
) - 在尾部插入节点
- 在任意位置插入/删除节点
链表的遍历
for (Node x = first; x != null; x = x.next) {
...
}
用链表实现栈(链式栈)
栈顶位于链表的头部,栈的push通过在头部插入节点完成,栈的pop通过删除头节点完成。
之间用数组实现栈存在效率问题,主要是resize()
函数导致的,因为涉及到对整个栈内存的拷贝。而如果用链表实现栈,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对栈的操作与栈的大小是无关的。最优设计原则即:
- 适用于任何数据类型(支持泛型)
- 空间需求与放入的元素数量成正比(无空间浪费)
- 操作的时间效率与数据结构的规模无关(O(1)时间的基本操作)
The algorithms and data structure go hand in hand.
完整的Stack
类实现:
public class Stack<Item> implements Iterable<Item> {
private Node first;
private int N;
private class Node {
Item item;
Node next;
}
public boolean isEmpty() {
return first == null; // 或者: N == 0
}
public int size() {
return N;
}
public void push(Item item) {
Node oldfirst = first;
first = new Node();
first.item = item;
first.next = oldfirst;
N++;
}
public Item pop() {
Item item = first.item;
first = first.next;
N--;
return item;
}
public Iterator<Item> iterator() {
return new ListIterator();
}
private class ListIterator implements Iterator<Item> {
private Node current = first;
public boolean hasNext() {
return current != null;
}
public Item next() {
Item item = current.item;
current = current.next;
return item;
}
}
}
友情提醒:别忘了import java.util.Iterator;
用链表实现队列(链式队列)
在链式栈的实现上稍加修改,就可以实现队列。链表的头、尾分别代表队列的头和尾,维护两个指针指向链表的头和尾,入队操作通过在链表尾部插入节点实现,出队操作通过删除链表头节点来实现。这也符合最优设计。
完整的Queue
类实现:
public class Queue<Item> implements Iterable<Item> {
private Node first;
private Node last;
private int N;
private class Node {
Item item;
Node next;
}
public boolean isEmpty() {
return first == null; // 或者: N == 0
}
public int size() {
return N;
}
public void enqueue(Item item) {
Node oldLast = last;
last = new Node();
last.item = item;
last.next = null;
if (isEmpty()) first = last;
else oldLast.next = last;
N++;
}
public Item dequeue() {
Node oldFirst = first;
first = first.next;
if (isEmpty()) last = null;
N--;
return oldFirst.item;
}
public Iterator<Item> iterator() {
return new ListIterator();
}
private class ListIterator implements Iterator<Item> {
private Node current = first;
public boolean hasNext() {
return current != null;
}
public Item next() {
Item item = current.item;
current = current.next;
return item;
}
}
}
用链表实现包(bag)
Bag
的实现其实比Stack
和Queue
都简单,只要把Stack
的push()
改为add()
,另外去掉pop()
方法即可。
完整的Bag
实现:
public class Bag<Item> implements Iterable<Item> {
private Node first;
private int N;
private class Node {
Item item;
Node next;
}
public boolean isEmpty() {
return first == null;
}
public int size() {
return N;
}
public void add(Item item) {
Node oldFirst = first;
first = new Node();
first.item = item;
first.next = oldFirst;
N++;
}
public Iterator<Item> iterator() {
return new ListIterator();
}
private class ListIterator implements Iterator<Item> {
private Node current = first;
public boolean hasNext() {
return current != null;
}
public Item next() {
Item item = current.item;
current = current.next;
return item;
}
}
}
Bag
, Stack
和Queue
类的迭代器实现部分都一样。
常见问题
- 并不是所有的编程语言都有泛型(早期的Java也没有),怎么办?一种办法是对每一种类型都实现一次;还有一种是建立一个存放各种对象的栈。
- 为什么Java不支持泛型数组?历史问题。当前也正在研究中。
- 如何创建一个数组,其中每个元素是一个存放字符串的栈?
Stack<String>[] a = (Stack<String>[]) new Stack[N]
- 对于数组,可以使用foreach遍历吗?可以。
- 对于
String
,可以使用foreach遍历吗?不可以。String
没有实现迭代器。 - 为什么不创建一个这样的数据类型:它支持添加元素、删除元素、迭代、返回某个元素...以及所有我们想要的功能,这样不是就可以只实现一个类了吗?答:需要提醒的是,这样的实现被称为宽接口(wide interface)。Java其实提供了这样的实现,比如
java.util.ArrayList
,java.util.LinkedList
等。为什么要尽量避免使用它们呢?一个原因是没法保证所有的操作都是高效的,另一个原因是they enforce a certain discipline on client programs, which makes client code much easier to understand。
1.4 Analysis of Algorithms
由于有基础,算法分析这一节可以快速阅读,里面的实验就省略了,都能理解(感觉这节还真是啰嗦啊~)。
书上p.185
有一些级数的阶的近似,最好能够熟悉。
2-sum快速算法
idea: 如果a[i]
是一对2-sum中的一个,那么另一个一定是-a[i]
。
- 首先对数组
a
按从小到大排序 - 遍历数组,对每个
a[i]
,二分搜索-a[i]
,如果返回的下标大于i
,就将计数器加1
(要求大于i
是为了避免重复统计)
算法复杂度是O(n log n)。
代码(要import java.util.Arrays;
):
public class TwoSumFast {
public static int count(int[] a) {
Arrays.sort(a);
int N = a.length;
int cnt = 0;
for (int i = 0; i < N; i++) {
if (BinarySearch.rank(-a[i], a) > i) {
cnt++;
}
}
return c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a = In.readInts(args[0]);
StdOut.println(count(a));
}
}
3-sum快速算法
类似2-sum,idea: 如果a[i], a[j]
是一个3-sum中的两个数,那么第三个数一定是-(a[i]+a[j])
。
算法类似2-sum,这里不再描述。复杂度是O(n^2 log n)
代码:
public class ThreeSumFast {
public static int count(int[] a) {
Arrays.sort(a);
int N = a.length;
int cnt = 0;
for (int i = 0; i < N; i++) {
for (int j = i + 1; j < N; j++) {
if (BinarySearch.rank(-(a[i]+a[j]), a) > j) {
cnt++;
}
}
}
return c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a = In.readInts(args[0]);
StdOut.println(count(a));
}
}
后面关于Memory分析的部分实在是没有阅读欲望,比较枯燥,有些部分就直接跳过了,以后有需要再回来补上。
1.5 Case Study: Union-Find
吐槽:第一章直接拿并查集来作为case study,与本章讲解的内容似乎并没有什么逻辑关系...难道不应该放在图论部分吗?
又想到了曾经看过的一篇文章,我至今认为它是对并查集最易懂且最有趣的讲解。文章的作者已无从考究,这是一篇转载: http://www.cnblogs.com/ACShiryu/archive/2011/11/24/unionset.html
Quick-union
这是最基本的并查集算法。
public class UF {
private int[] id;
private int count;
public UF(int N) {
// 初始化连通分量
count = N;
id = new int[N];
for (int i = 0; i < N; i++)
id[i] = i;
}
public int count() {
return count;
}
public boolean connected(int p, int q) {
return find(p) == find(q);
}
public int find(int p) {
while (id[p] != p) p = id[p];
return p;
}
public void union(int p, int q) {
int pRoot = find(p);
int qRoot = find(q);
if (pRoot == qRoot) return;
id[pRoot] = qRoot;
count--;
}
}
quick-union算法中的connected(), find(), union()
的平均时间复杂度是O(log n)。
Weighted quick-union
上面的算法有个缺陷:由于执行union()
操作时是任意连接两个连通分量的,连通分量的连接受输入数据影响比较大,可能会造成很不均衡的状态。一个改进的思路是,用一个数组记录并跟踪每个连通分量(树)的节点数,每次连接两个树时,把节点数较少的树连到节点数较多的树上。
public class WeightedQuickUnionUF {
private int[] id;
private int[] sz;
private int count;
public WeightedQuickUnionUF(int N) {
count = N;
id = new int[N];
for (int i = 0; i < N; i++) id[i] = i;
sz = new int[N];
for (int i = 0; i < N; i++) sz[i] = 1;
}
public int count() {
return count;
}
public boolean connected(int p, int q) {
return find(p) == find(q);
}
public int find(int p) {
while (p != id[p]) p = id[p];
return p;
}
public void union(int p, int q) {
int i = find(p);
int j = find(q);
if (i == j) return;
if (sz[i] < sz[j]) { id[i] = j; sz[j] += sz[i]; }
else { id[j] = i; sz[i] += sz[j]; }
count--;
}
}
这样,如果有N个节点,最坏情况下,最后构造的森林中所有节点的深度也不会超过log n。从而的算法的connected(), find(), union()
的最坏时间复杂度就被降到了O(log n)。
在实际中,真正实用的算法是weighted quick-union,其时间复杂度是O(m log n),其中m是连接数(边数),n是节点数。
路径压缩
观察上面的代码,可以看出,weighted quick-union的效率瓶颈就在于find()
函数,怎样可以更快地查找呢?一个idea就是:修改find()
函数,想办法将搜索根节点过程中遇到的节点直接连到根上。这就是所谓的路径压缩(path compression)。路径压缩的实现非常容易,只要稍稍修改一下find()
函数即可:用一个变量保存根节点,再走一遍刚才的搜索路径,将路径上所有节点的id[]
值为根节点即可:
public int find(int p) {
int r; // 根节点
int cur = p;
while (cur != id[cur]) {
cur = id[cur];
}
r = cur;
// 路径压缩
cur = p;
int tmp;
while (cur != r) {
tmp = id[cur];
id[cur] = r;
cur = tmp;
}
return r;
}
虽然看起来是增加了一个循环,但是却能将搜索的效率大大提升,能使搜索的效率接近常数级(平摊复杂度并不是严格的常数级),尤其在数据规模很大的时候。带路径压缩的weighted quick-union的算法分析十分复杂,理论分析已经证明了它是union-find问题的最优算法。
方法论
在这一节的最后总结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步骤,还是挺好的:
- 彻底并且具体地明确问题,包括弄清楚问题内在的基本抽象操作,以及合理地设计API。
- 先考虑最直接的算法,仔细地设计一个简洁的实现;然后认真地设计测试,尽可能模拟实际场景下的输入。
- 要知道当前的实现无法解决什么样规模的问题。
- 通过一步步的提炼来改进算法,并结合经验和数学分析验证其效果。
- 寻找数据结构或算法更高级的抽象,以更好地优化算法。
- 保证对典型的输入能有好的性能,必要时也要努力保证最坏情况的性能。
- 知道何时应该将更深层的优化和研究细节交给研究者们,然后继续解决下一个问题(及时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