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珥尘
人生不是规划出来的,但有规划的人生才会逐渐明朗。
曾听到很多朋友这样自嘲:“高三是我知识量的高峰时期。”六七岁进入学校,从最简单的aoe、123开始学起,一步步学到阅读写作、几何函数,我们循着课表的节奏,按时上下学、做作业,知识量不断增加。按理说,进入大学,知识量应该进一步增加,一是由于已基本掌握学习方法,二是大脑随年龄增长逐渐发育完善。
但为何知识量不进反降呢?因为自由时间多,大多数学生将这些时间花在休息、娱乐上,刷会微博、朋友圈,看期综艺、真人秀,两个小时过去了,哪有时间去学习?而曾经熟悉的知识随着遗忘曲线消失。
也有人说,真正决定人生高度的,是下班后的时间,一个人如何使用下班后的空闲时间,决定了他能走多远。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下班后的时间你是如何分配的?是完全放松休息,还是有规划地学习完善自己?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选择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短期内或许看不出差距,但长此以往,一定不在同一高度。上班时间是固定的,下班时间是否有规划、如何规划,决定了事业成就和人生高度。
学生按课程表上下课,工作者按公司的作息时间上下班,这些安排看似寻常,其实都是在规划,我们在无意识中循着规划生活。“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而只有制定规划、遵循规划,才能保持前进的状态,至少不至于太过落后、惨遭淘汰。
惰性是人的天性。克服惰性需要目标的指引,需要承诺来支撑。没有定下读书、写作、健身的目标,或许我正在追电视剧、狂刷朋友圈、欢乐斗地主,任时间在闲散状态中流逝,在没有营养的“快餐信息”中流逝,在当下愉悦的心情中流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这种情况下,时间流逝的速度是很快的,是不经意的。
有句话说,不知道方向在哪里,那么来自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规划是航线,外力是风帆。作为掌舵者,只有知道目的地在哪,才能有效借助风力。对于人生规划而言,外力就是各种机遇,当某一选择代表两种不同的人生走向,有规划的人不会茫然,会自然地选择切合规划的选项,为未来助力。
常见的一种现象是,制定了规划,但不能如期完成。那么,规划是否失去了意义?
当然,答案是否定的。
上图是我年初制定的2017规划,虽不宏大,却没完成。书读了40本,包括专业书和小说;健身坚持了半年,跑步和瑜伽,天冷以后,身子变得愈发懒了;由于要准备考试和写论文,写作只能是空闲时间的消遣;Ps学了一点,Pr依然没接触,这是进度最慢的规划;至于英语口语和听力,只是跟着软件堂而皇之地念一念、听一听。
这是我第一次做年度规划。从规划的完成度来说,我的2017可以说是失败的。但我却不这么认为。
如果没有这份规划做比对,我根本不会意识到有多少时间在指尖流逝,与多少本应实现的愿望失之交臂。
规划,是对自己的勉励,是内心向往的目标。如果能按照规划的步调行进,自然是很好的状态,但在实施过程中,外界不可控因素打乱规划,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所以不必由于节奏改变而焦躁。
规划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达成,而在于督促。督促自己还有一些应该做或者必须做,但还未完成的事情,进而使自己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珍惜时间,努力追寻目标,不懈怠、不停止。
当然,也不至于一直奔跑,规划中也要包括放松休息的部分,比如约三五好友小聚、拿起背包旅旅游,以此缓解学习、工作的精神压力,不疲惫、不慌张。所以,规划可以使人调整身心、劳逸结合,使身体和精神都处于健康有序的状态。
没有规划的人生叫拼图,有规划的人生叫蓝图。有规划,才能发挥时间应有的价值,才能较大限度地挖掘个人潜力,使生活节奏既不过于急迫,也不过于缓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