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我的父母从来没有在学习上对我有任何限制和克扣,无论是小时候让我学钢琴、书法,还是长大后我自己想学法语、绘画,他们从来不会问我,你做这些有什么用。即便我都学得零零落落、不成体系,他们也从没有责怪过,不会认为把钱花在学习上是种浪费。我一直不知道别人的父母是什么样的,所以并没有觉得这有什么大不了。
但直到今年,在毕业多年之后,我又一次进入了疯狂的学习模式,当身边的人流露出“这是失心疯被人洗脑了吧”的诧异不解时,当被别人反复追问“你学这些究竟想干嘛,你确定以后能用上吗?”,我才知道从父母那里无意中感染到的“不问缘由地去学”这件事,是一种什么样的宝贵赠予。
以前的我尚不知道什么固定型思维/成长型思维(fixed mind-set/growth mind-set),还不了解表现型人格/成长型人格(be-good type/be-better type),只是纯粹觉得多学点总是好的,管他有没有用,相信有积累总是有用的,管他什么时候能用上。而正是这样的态度,对知识的向往和学习的不排斥,让我结缘了笑来,新生大学,得到以及社群中的各个小伙伴。
写作这件小事
读到笑来的书,顺延笑来的阅读轨迹,看《Animal Farm》、《Mean Genes》、《The Brian that Changes Itself》、《Beyond Feelings》、《The Craft of Research》……等一系列的原版书已经有两年了,我能感受到阅读给我带来越来越多的乐趣,读原版书也变得越来越不费力,可是我的学习依然是被动且缓慢的。即便在笑来反复说“学习是一个社交活动”、“要在第一年中寻找到你的战友”,我却无法从心底里认同他的话。
真正发生改变的、并让自己行动起来的转折点是当我读到了和菜头的文字和参加了“写作精进小组”。我清楚地记得,今年5月我就开通了微信公众账号,但却一篇文章都没发表过,一直到9月底之前,我只在新生大学发表过5篇文章。无论多认同笑来在写作课上说的内容,我就是无法调动起自己的热情,总觉得写作这件事和自己关系不大,不知道如何说服自己持续性地去尝试,没有办法把它转变成自己的刚需。
直到我读了和菜头的文字,他鼓励大家去写作的理由真正地打动了我。我喜欢他那种完全脱离了功利目的的理由,他鼓励大家通过公开写作去了解完成一件事的压力,用写作去感受时间的刻度,从追逐快速成功的狂热之中抽离出来,通过写作这件小事感受到这个真实的世界。毫无行动力的我就是被他这篇文字所打动,不知道心底的哪个开关被踩到,立刻行动起来,开始规律性地在新生大学和公众号发布自己文章。
而恰好在10月初的时候,写作精进小组成立了,写作这件小事不再孤孤单单,最让我欢喜和受鼓舞的是,自己写的文章能够有人认真阅读。因为加入了这个小组,以及和菜头这篇鼓励性文章的影响,我维持了每个月至少公开发表6,7篇文章的更新,虽然我知道和其他高产出的同学相比,我的输出频率完全还不够高,但是我还是想为自己鼓鼓掌,因为我没有再产生到底要不要写的疑问,又或者是焦虑纠结每一篇文章能为我带来多少粉丝和点赞的狂躁。相反,我能够心态平和地尽力写好每一篇文章,希望它们能让读者产生一些收获和价值,为每一次的阅读、反馈、关注而由衷地开心和感谢。
生命的维度似乎多出一块,看待生活和阅读的角度好像不知不觉中更丰富了一些,自己的思考也在写作的过程中被自己反复打磨和加深,这都是写作这件小事带给我的惊喜。我想我可以坚持很久,和写作一直相伴。
社群的魔力
而加入写作精进小组后的另一个惊喜是,我真正开始感受到了社群的魅力。在这里大家真的是在用“以文会友”的形式开始认识和结交,有什么比这正好的形式呢?不需要去说空话,不需要闲聊瞎扯,通过阅读彼此一篇篇思想的沉淀,迅速地感知这是个什么样的人,拥有什么样的想法,进而看到他的成长、改变和执拗,这简直是最好的社交形式了。
在《Succeed》一书中,作者告诉我们快乐的终极来源是与relatedness亲密感, competence能力, autonomy自主权正相关。选择写作相伴,通过社群增加了和与小伙伴的关联性,写作和思考的能力逐渐得到磨练和提升,这一小小的改变给我的生活真的增添了很多快乐,而这份快乐与金钱购买来的某种瞬间的快感是完全不同的,它更持久,它可累加,它带来的充实甚至让我觉得不需要在年末的时候去做太多总结,因为我不再觉得日期上的变化是我感知时间的节点,我对时间的感知是:这件事我才起步,我还要持续做很久,所以年份的更迭不再给我的心绪造成任何变化。
社群的另一个好处是,你结交的这些社群成员,无形中激发了你的镜像神经元,每一个人都是你的goal trigger(目标触发点)。打开朋友圈,不再被旅游、美食、自拍刷屏,而是各种小伙伴自己写的文章、分享、感悟、体会包围,在这种氛围下,学习和成长变成了自然而然的选择,完全不需要调用自控力和意志力。
由旁观者转变成了践行者
除了写作、阅读外,今年还尝试了过去的自己绝对不会触碰的领域——编程。我一直觉得编程这件事很神秘、很深奥,从来不认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可能掌握这项技能,可是现在,我却在尝试着。
我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学到什么样的程度,毕竟才刚刚起步,可是自从参加了全栈营的内测后,一直把美剧视为生活中刚需的我,已经很久没有去追更新了,除了在特别特别颓的那几天会去刷两集美剧调整心绪外,其他时间,这个”刚需“竟然完全没有出来诱惑过我。我这才发现,原来刚需是会变的,是可以调整和培养的,我再次被这件事给震惊到了,学习这件事好像慢慢成为了我的刚需。这种狂热的学习态度我真的太久没有拥有过了。简直要给自己一个熊抱!
在笑来还没开始开设微信公众号的时候,我总在非常倦怠的时候会去翻一翻他的书,看两眼他的博客,希望能从他身上吸取一些动力。可是为什么有些书对一些人来说改变终身,对另一些人来说却只是鸡汤呢。因为只有真正的把看来的道理转变为行动进而发生改变的人,才算真正把道理给吸收了。听着别人的成功,永远不过是一句简单的“时光荏苒”,“转眼十年”,可只有当自己去真正尝试,才能收获一个又一个酸甜苦辣的心情汇合,它不会是别人经历的完美复制,但却一定能给你带来更为深刻又独特的感悟和体会。
总结和展望
2016年,阅读原版书已经不再是我需要去挣扎和坚持的事了,而成为了生活中自然而然的存在;
2017年,我希望自己能更有体系地进行主题阅读,并带着思考产生更多的输出部分,并且能把每本好书反复地阅读。
2016年,我开始规律性地写作,甚至从上周开始尝试日写三千的练习,它慢慢开始化为我生活中的规律性习惯,偶尔伴有压力,但同时收获着愉悦;
2017年,希望自己能把写作更为精进,尝试更多的话题,对生活有更多的梳理和思考。
2016年,我参加了多个社群,结实了能够成为我goal trigger的共同成长的小伙伴们;
2017年,我希望能对社群的发展有更多的思考,也希望能结实更多有相同目标的小伙伴,大家一起结伴一起走,走更远。
2016年底,我开始了编程的学习,我不知道自己能学到什么样的程度,心里依然有着不确定和忐忑,但是我很高兴,自己又跨出了一步,不再只是一个观望者,而是愿意用自己的双脚去一个陌生的世界走走看看,摸索一番;
2017年,我希望自己能尽力地把这件事学好,克服对未知的恐惧。
2016年,我感受到了学习的狂热,同时也被各种学习的任务搞得焦头烂额;
2017年,我希望自己能从苍蝇模式转变为蜜蜂模式,选择最重要的几项持续地密集地精进,找准生活的节奏,在收获进步的同时,远离焦虑和浮躁,收获宁静与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