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梁文道写的一篇文章《古书为什么没有标点符号》。他说,不只是中国,古代的印度、罗马等国家的书都是没有标点符号也不分段落的。这样,就使得读者不得不一个字一个字地仔细读,反复读,自己去琢磨文字的内涵和深意。而距今二三百年左右,作为商业的产物,标点符号产生了,出版商为了大量印刷书籍,只能想办法让大众快速地阅读,于是,书越出越多,人们的阅读速度也不断地追求更快一点,再快一点。那反复诵读字斟句酌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
同样作为商业化的产物,我们的生活是否也加上了太多的标点符号,我们正飞一般地体验着丰富甚至爆炸性传播的一切。曾经喜欢的歌手,好像也渐渐地消散在各种新鲜事物中,偶尔在随机播放的音乐里听到他的声音,才发现,好久没有关注,他已经有了新的作品问世。曾经的老友,彼此的联系被冲淡在每个安排满满的周末。太多的新鲜事物要去尝试,过多的新闻、资讯、八卦、热点,从眼前一幕又一幕地飘过,似乎很难停下奔跑的步伐,去漫步在曾经没有标点符号、只能靠用心体会才能把握的日子。
当生活被加上了各类标点符号,我们更容易听见和看见,也更容易遗忘。然而,那些能够快速浏览的事物有多少是自己主动想要去了解的?我们被动快速,被动去理解这些被打碎又赋予了不同意义的生活碎片,而生活,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需要自己从头至尾去细细品味。
有时候,想要抵抗这个快速变幻的世界的时候,就让生活碎片少一些吧,让眼睛和感官都迟钝一些,慢一些,再慢一些,反复去品味未曾插入标点符号的原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