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凡
企业界有个说法: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
企业家做产品,像做人一样,不断的学习、精进、迭代、演化,筛选用户的市场反馈,趋利避害,优化打磨产品的细节。
好产品的共性:更懂用户心声。使用网易云音乐的读者,应该会发现,听的越多,歌单推荐越精准。
企业家是明察秋毫的高手,一旦发现了市场的异动,像鲨鱼嗅到血腥味一样,奋不顾身的扑向猎物。公司的舵手,负责调整船头,调转方向,倾注全体船员,开足马力,驶向红海。
每天都会面临不同的选择,出行是乘高铁、还是飞机;午餐是叫外卖、还是去食堂;处理问题是采用A方案、还是B方案更优。
同样,产品是多次选择迭代的结果,究竟哪些方向受老板青睐,究竟怎样的故事更深入人心,打动投资者的心弦?
大道至简,关系太复杂,说明对问题理解不透彻。无论再深奥的技术方案,一句话就能解释。
作为消费者,不害怕噱头言过其实,更害怕不切实际的宣传,骗来了第一批用户,评价太差,后来者不会再次上当,产品走向了末路。
我见过最次的产品,就是虚假广告。如何宣传才能不让用户反感,产品的卖点定位有如下三点:解决了痛点,蛋糕大,眼前一亮。
非你不可:解决用户痛点
有多痛,痛到不能呼吸,没有该功能,坐卧不安。像热恋中的男女,须臾不忍分别,失恋了仿佛失去了整个世界,非你不可。
用户有多痛,产品卖点就有多热,我坚持价值守恒定律:产品体现了价值,用户觉得有用,就会反过来购买产品。
互联网产品无不遵循类似规律。语音通话看不到对方的表情,出现了微信视频聊天;网络信息过载,出现了搜索引擎百度;无法购买千里之外的货物,出现了淘宝;新闻资讯泛滥,出现了头条;出行打车困难,出现了滴滴;叫外卖订餐不方便,出现了饿了么。
与其说产品改变了人们,不如说用户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激发了企业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户思维,想用户之所想,急用户之所急,与用户同呼吸,什么样的操作路径最短,什么样的操作方式更便捷,什么样的功能更贴心,产品的细节,需要精心打磨。
利润共享:蛋糕足够大
产品只有流通到用户手上,才能发挥作用,那些躲在实验室、货架上、仓库里的物件,犹如垃圾堆里的废物。
产品销量的上限,取决于用户基数的下限。目标用户只有一百万,产品能销售三十万就是奇迹了。无人问津的产品,没有用户反馈缺点,听不到用户的声音,就无法在产品滚动迭代中,推演出新功能、改善旧功能。
人体的血液循环是动态的,新陈代谢的废物经由体液、汗渍、尿液、皮屑等方式排出体外,一旦哪一环节淤塞了,就会引发病变。产品要追求良性循环,以最小化产品的思路,试探市场的反响,赞誉度和诋毁度并存,当听到不同的声音时,说明有人在关注。
产品是拿来用的,不是用来炫技的。特供少数群体的产品,高不可攀的自嗨出来的功能,犹如画蛇添足,最终产品的生命周期短,从方案、到实现、量产,都昙花一现。
令人惊艳:让用户眼前一亮
有多喜欢,爱不释手,不能自拔。买一个新手机,会迫不及待的拆箱使用,贴心服务都是加分项,比如便签的图文、语音混编,比如一键语音播报,比如AI场景自拍,比如根据用户习惯精准推荐服务。
这项功能,简化了用户操作,贴心的服务和设计,用户能感知到。常到用户论坛去逛,听听用户的声音,加分的功能强推,减分的功能舍弃。
好的产品,能与用户共鸣,无论人生选择,还是职业规划,都要从自身出发,切实解决问题,自然受到用户拥戴,品牌的影响力需要一个积累过程,赞誉度是多代爆款产品的衍生物。打磨好基础功能,以更优的快捷方案,提升用户体验,成就了别人,也成就自己。
产品卖点造势时,选择有多难,反响就有多大。解决用户痛点,让用户觉得非你不可;蛋糕足够大,先活下来,才有希望抢占更大市场份额;让用户眼前一亮,推出的功能,颠覆了用户认知,令人惊艳。
对个人而言,工作是用时间和能力为老板赚钱,产品,是用企业的技术,帮助用户从复杂的操作步骤解放出来,节省更多时间,干自己喜欢的事情。
产品思维,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善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