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同一个写作营里相遇,是在2016年10月,转眼间两年过去了。
梅,你早已是简书签约作者。一直稳稳当当走在自己喜欢的路上。我每次打开你的文章,总是会看到你对生活的用心,对生命的感动。
记得当初你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我陷入了一场兵荒马乱》。那个时候,我曾经对你说:“我从未感觉慌张,因为我知道自己的差距很大,路还很长。”
我们经常说不忘初心。我的初心,就是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想来,在这一点上,我们都一样吧。
咱们曾经有过热血与激情,各自都有过自己的精彩。
那时候,班长写的村上春树、欣然的故事有近万阅读量。
那时候,冯尘签约了富书。梅签约了简书。
那时候,笑笑的古言写得典雅优美,感人至深。
我,从教育文出发,转向写红楼,转向头条号,转向写读书------
这三年,我在大号上发过两三篇观点文,也写过软文。写了很多书评,最后进入讲书稿领域。
算小小的有点成绩吗?大约算吧。
梅的文章《孩子,妈妈和你谈谈生死》早已被百万级纸媒转发。并已出过书。简书发布的每篇文章,阅读量都很高。要知道,现在简书的阅读量,过百就很难了。
冯尘写出了阅读量过亿的文章《谢谢你愿意做我的孩子》。已经是自媒体大咖,两把刷子写作营的导师。
说实话,我还沾了你们很多光。
几个月前,梅写了一篇《与陶薰老师书》,与我探讨一些关于写作的问题。从那个时候开始,直到现在,我几个月没有发布一篇文章了,还不断有新粉丝关注,点赞。那都是梅带给我的流量。
冯尘老师开写作营的时候,我立刻报名参加了。从中受益很多。在这里不详细说了,免得被指做广告。
最近这些天,我一直在思考:我到底是想要做什么呢?我又做到了多少呢?
我的写作,是在消费?还是创作呢?
毋庸讳言,现在的新媒体写作,很大程度上是在消费名人、消费热点、消费知识,目的是引导粉丝消费。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消费者,也在被消费。
能成功的消费别人,这不仅是自媒体行业,也是所有行业的目标。
如果在消费了粉丝,消费了观众,消费了大众的同时,能够同时给出正向的影响力,这就得算是很有社会良知与责任感了。
有很多的媒体,一直在做的不过是制造焦虑,引起恐慌,带来的影响却是负面的。
前些日子追热点没下限的“二更食堂”,就是典型代表。
还有更多的媒体,做得更多的是投其所好,你喜欢什么我就写什么,所有一切就为了获得流量。
如果你打开随便哪一个手机app,几乎都能立刻看到一堆针对你喜好的推送。吸引你的注意力,消费你的流量,这就是新媒体的目标。
其实这很正常。这种情况也不是网络时代才有的。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时候,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初的佛,是高高在上的,用一种漠然的态度睥睨众生。
到了唐朝,佛变得慈祥悲悯,亲切随和。那时候的寺院里有一种讲经大会,叫做“俗讲”。讲的都是世俗生活、民间传说与历史故事,很多时候与宗教全无关系。这种俗讲,纯粹为了给寺庙增加财政收入而进行。
这种对大众趣味的迎合,与现代媒体对粉丝的取悦有什么不同吗?全都是为了消费吧。
可是,我们还是得想想初心,对不对?
我们写作的初心,其实都是为了有“快感”,创作的快感。
创造力,这才是写作者身上最容易缺乏的。
有些文章,写得有一种一气呵成的气势,随意挥洒,纵横自如,而逻辑清楚,方向分毫不差。
有些文章,却支离破碎,雕琢工巧也掩不住背后的拼凑之感。
这就是创造力的不同吧。
创造力来自哪里呢?
读书,收集资料,观察与思考生活?
我记得梅写过一篇文章《怎么能来点才华?》
其实,我们最需要的是“才华”。才华又是什么呢?是文字功底?还是知识积淀?是思维能力?还是想象能力?
前几天我看一本书《我秘密生长》,那是哥伦比亚画家艾玛-雷耶斯的书信体自传小说。
这个人讲故事的能力,文字能力全都可以说“大巧不工”。她却几乎没有什么教育可言。
在她开始学画的时候,她已经接近三十岁了。
给了她最关键指点的那个人,是这样说的:“画画技巧高超的人很多,有话要讲的人却很少。你不用在我这里学技巧,多去艺术馆看画吧。”
艾玛-雷耶斯,这个有话要讲的人,画里有强烈的情绪力量,后来画画独成一派,得到毕加索的推崇。
什么是才华?什么是创造力?你首先要有话要说,然后才谈得上文字能力,才谈得上逻辑思维,才谈得上想象力。
三年过去了,我现在不确定自己有什么话要说。我要说的似乎都是不能说的。所以我在说的,都是别人的话。
这也许就是我在写读书类稿件的原因?
这也许就是我写观点文抓不住痛点的原因?
这也许就是梅的文字一直都自然亲切,招人喜欢的原因?
半年多了,来而不往非礼也,虽然梅写文章提到我,我蹭流量,我写文章提到梅,还是我蹭流量。然而,我知道,梅不会介意。
只是我胡言乱语,辞不达意,希望没拉低梅的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