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N部穿越网剧,你是否也想来一次地地道道的穿越?
看过许多古装剧,你是否了解古人的生活习俗?
来过或者没来过长安的你们,今天作者寸寸将带你们一同感受感受这唐长安的魅力
你们准备好了吗?
那么就开始我们的穿越旅行吧
枪真看袜光,泥这地涨香。嘎兜蟒仙袜,得兜思过夯-----唉,太巴荒……
(引自 是谁在叫太巴荒)
喂喂喂,这位友兄,你在说什么?
哈哈哈,这你都不知道?这可是中国人从小就熟知的古诗啊!不信?你听听。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邀明月,低头思故乡。
“啥,那,那,那‘大巴荒’是啥”
那是杜甫在呼唤“太白兄”
什么?你说我是胡乱编造?
咳咳,我可是有图有真相。
此图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书法,是他写给儿子李治的家信《两度帖》,其中“稚奴”就是指李治,也就是我们的唐高宗。“耶耶”是唐代的时候子女对父亲的称呼。
想了解更多?哈哈,敬请关注森林鹿的《唐朝穿越指南》也可以在作者寸寸的文章下,写评论留言或者私信寸寸,我会积极推送有关的文章。
好了,让我们言归正传,既然要带你们逛吃逛吃,当然要给你们讲讲这本书有关唐长安街,唐长安小吃的部分了。
先来看看如今我们大西安的模样
如今,走到西安的老街老巷,你仍能感到历史在这座城市里沉淀、发酵的味道。走到熟悉的城墙,依旧能感到那古朴的意趣,一声秦腔吼足以让你透过长河听到历史的翻滚。那古老建筑上的每一砖每一瓦都写满了古老的故事。
ennnn 扯远了。
让我们继续回到本次穿越旅途。
首先给大家科普一些历史知识,(是这本书中没有提及的干货哦!)
- 自周秦到唐代,凡县制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设的市作为交易场所,设市令或市长管理。市处于城中的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居民隔开。县城以下,一般禁止设市。这时期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唐代长安城承袭西周以来的城市布局并加以完善,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文中提及,长安城共108个坊,内有东西二市,布局井然有序。坊有坊门夜间紧闭,不准出入。东、西二市各居两坊,定时启闭,是指定集中进行交易的场所。同类商店集中在一起,称为“行”,行设行首,以便加强管理,征收商税。
也就总结为以下三点
1、坊市分开
2、商业活动受官府直接监督
3、商业活动有严格时间限制
这一状况直到宋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监督,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这也就是本书第一章夜禁制度的由来。当然本书第五章,长安潮女指南中也详细地讲到了妇女出行。这里为各位女同胞们提几点注意事项
1、千万不要带着金银珠宝,穿着绫罗绸缎在外面干活。更不要这样到街上去。(按照朝廷颁布的正式命令,贵重的绫纱锦缎,大红大紫的颜色,金银珠宝首饰,只有高级官员家妇女才能穿着,平民男女只能穿粗布、麻布,颜色则只能用浅黄、青、黑等等)除办喜事
2、出行坐车最稳妥,也可以坐轿子掀开轿帘一路看风景。最流行、最有范儿的交通方式还是骑马。
3、允许各位女同胞们穿男装
话已至此,那我也要告诉大家最最最重要的“吃”
一、官员的吃
你以为唐代的官员在这盛世长安就能吃到山珍海味?那真是天真了!!!
(1)先讲讲朝参日
也就是进宫上朝参见皇帝的日子。
唐规定三品以下官员,(不含三品)每个月逢一、五日朝参,也就是初一、初五,、十一……二十五上朝,三品(含三品)以上官员,每月一、五、九朝参。“文官五品以上,及两省侍奉官、监察御史、员外郎、太常博士”,被称为“常参官”,
他们比较惨,每天都要上朝面圣
(2)再讲讲廊下食,唐太宗贞观年间开始,每次朝会结束后,公家让上朝官员在宫殿飞檐下、廊庑上吃饭,即然是公家出钱,大多是冷面、粉粥,再配一些栗子、桃、梨、石榴、柿子等,逢年过节发点小礼品。
你觉得吃的不够好?想逃。
想得美,这可是公家强制。
不过,这也是荣耀,在皇上眼皮子底下吃,还不得得瑟得瑟。写过“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的张籍也为寒食节的“廊下食”赋诗一首,“千宫尽醉犹教坐,百戏皆呈未放休”《寒食内宴三首》
二、肉食
忌牛肉,蒸猪肉,多羊肉
唐律明文规定,“主自杀牛马者,徒一年。”杀牛马,是要坐牢的。
吃猪肉,不过猪肉要蒸着吃,(白水猪肉)
官员、百姓请客到家吃的都是羊肉,条件好的烤全羊安排上
三、酒文化
我呢,最最喜欢的是这本书提及的酒文化
本书提及一些名酒:乌程若下、剑南烧春、西市腔、齐地鲁酒、阿婆清,河东乾和葡萄
这名字一听就是很好喝的亚子
唐朝的酒呢味甜,度数低(详细制作方法,有兴趣的友友可以找找度娘或者看看《唐朝穿越指南》当然有一点依旧还是要提及一下,开坛取酒后拿出的是生酒需要加热,文中提及加热方法分高温加热和低温加热,高温加热又叫煮酒(这词听起来耳熟不。)
为了显得高大上一点,我呢专门找了一些唐朝诗人写的关于酒的诗句。
红泥小火炉,绿蚁新醅酒。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李白《客中行》
到此呢,我们的穿越之旅告以段落。
什么,你还没看够?
那就好好翻阅一下这本书。
当然结尾呢,寸寸也应该客观评价一下这本书。从豆瓣等平台的评分上呢,这本书的分数不算很高,大部分人觉得文章风格过于嬉皮笑脸,专业性不够强。我觉得呢,其中的语言确实过于口语化,也有许多流行用词。(很有可能多年后翻开这本书时,还要查词典呢)当然知识是有的 这本书本来也是一本小众的普及书籍,强求专业性也不是很妥当,有些专业性书籍例如《xx通史》《xx史》等其实很多同伴也看不下来,反倒是像这种的书籍更能引人入胜,在轻轻松松的条件下快快乐乐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