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着,盼着,假期来了,因为“年”,我们有了年假,因为年,我们奔向熟悉的“老家”。。。。。。
今年因为他加班,我们没有回老家,这也是自结婚以来,我们第一次在临沂过年,不用购年货,不用走亲戚,不用串门,我们就这样窝在家里宅了七天!
习惯了忙年,反而闲下来感觉这个“年”过得索然无味,回想儿时的“年”是那么有趣,那么多欢乐,那么让人翘首以盼。记忆中,只要进入腊月,爸妈就开始准备“年”了,淘洗麦子,晾干,捡出瘪子,再拉到磨坊磨成白面,等着年根儿蒸馒头,做面食。进入腊月二十,我们也放假了,爸爸妈妈开始真正的忙活起来。
首先是大扫除,爸爸负责院子的清扫,各个房间都清理垃圾,连房顶都要整理一遍,房间里的角角落落的蜘蛛网都要清扫干净,门窗都是我们几个擦拭,妈妈负责清洗床单被罩,沙发套之类的,全家总动员也要干上一两天。
过年总少不了赶大集,越是年集越是热闹,其实还没开始忙年之前,妈妈就会早早地从集市上买好布料,送到裁缝铺里给我们做新衣裳,有时候妈妈也会亲自给我们做新衣,我们每个冬天穿的棉袄和棉裤都是妈妈亲手缝制的,还有棉鞋也是妈妈亲手做的,而且鞋子上的花样也是她亲手绘制并缝制上的。大姐随妈也有一双巧手,每年都会给我们织毛衣毛裤,年轻时候的大姐,只要看见谁家穿的好看的毛衣,或者是从书上看到好看的毛衣花样,看几眼就能织出一模一样的毛衣,后来挣钱了,过年也会给我们买文具和新衣裳。爸每年临近过年时都会从集上给我们几个小吃货买很多“零食”,有“老来青”、“大雁屎”、“小黑枣”、“蜜枣”、“高粱饴”、瓜子、葡萄干等等,还会买很多菜和水果,还有最重要的鞭炮和烟花。
还记得,过了二十四,我们就吵着和妈一起去豆腐坊看做豆腐的,做豆腐要自己准备黄豆还有柴火,准备一个水桶和“盖顶”,我们几个小孩负责烧火,把地锅烧的旺旺的,妈就和做豆腐的大嫂一起磨豆汁,滤豆汁,点盐卤,蒸豆腐,每年我们都要做一整个豆腐,过年走亲戚分给亲戚几块,剩下的就留着做饺子馅,汆丸子,炒菜用。
妈做的丸子一绝,是用肉馅和豆腐做成的,蒸煮过后,再炖炒,从来不散烂,夹一个放到嘴里,咬一口香而不腻、回味无穷,这也是自小保留到现在的过年必备佳肴。还有藕盒子、年糕,红枣馒头、红小豆馒头、肉包子、煎饼。。。。。。妈会准备很多的饭食,生怕我们吃不饱。
大年三十,我们全家会一起包饺子,吃过午饭就开始,先包白菜猪肉的下午吃,下午爸和弟去贴春联放桃枝,我们和妈就一起包初一的饺子,包的是白菜豆腐的素饺子,包完了还要再团汤圆子,一边包一边等着春节晚会开始,一般春晚开始前就差不多包完了,全家搬好小板凳围在电视机前吃着瓜子看春晚,我们几个每年都要等到春晚结束才要睡觉,也就是守岁,晚上11点50左右,爸就会到院子里放一挂鞭炮,迎接新年的到来。
睡觉之前要准备好新衣服,从里到外都要换上新的,第二天天不亮就听到院子里此起彼伏的鞭炮声,睁开眼第一件事儿就是掀开枕头,这时总能找到妈悄悄放在枕头下面的压岁钱,那也是一天最高兴的时刻,那时候还没有手机,家里也没有闹钟,妈就是最准时的闹钟,“起来吃饭了”、“再不起掀被窝了”,现在还萦绕在耳旁,其实我们起床吃饭时,爸和弟早已经出去拜年去了,阳台上放了一个高板凳,上面放了三碗水饺和汤圆,妈说是给老天爷吃的,谢谢老天爷保佑今年庄稼丰收,全家平安。
我们也要和妈一起出去拜年,记得我们搬了楼房以后,村里还成立了秧歌队,每年过年大娘婶子们都穿着花红柳绿的出来扭一扭,大爷大叔们在一旁一个劲儿地敲锣打鼓,好不热闹!回到家,不一会儿串门的都来了,男的小辈要给爸妈磕头拜年,女的就不用,坐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
初二是回娘家的日子,大姐没出嫁前,爸要去请大姑二姑回娘家吃饭,自从爷爷奶奶去世后,姐姐们都出嫁了,初二就是我们一家人团聚的时刻了,全家聚在一起,发压岁钱,吃团圆饭,照全家福!
记忆中的年有那么多难忘的瞬间,有那么多欢乐的时刻,有那么多珍贵的往事,那时候爸妈还年轻,爸爸高大伟岸,是我们全家的“靠山”,妈妈没有驼背,头发乌黑,种田买菜,照顾孩子,我们是爸妈生活的动力,爸妈是我们依偎的港湾。时间就这样悄悄地在爸妈脸上画满了皱纹、让他们头上披上白霜,时间压弯了他们的身躯,拖慢了他们的脚步,但是却改变不了他们对孩子的牵挂和疼爱,是“年”让我们找回了儿时的记忆,也让我们重温了依偎在爸妈身边的温暖,如今我们已经长大,就让我们来守护爸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