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拧巴思维和一套解决方案。
教条主义,虚无主义,完美主义
教条主义是认为孩子就该怎么样,比如做作业的时候必须端正,看书的时候不能吃零食,作业字迹一定要工整。家长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些细节上,时刻纠正,让人不胜其烦,为同样的事情争吵频发。真正的学习的结果,无暇关心。但家长心里的清规戒律,丝毫不能撼动。
虚无主义是指无限蔓延,比如孩子问了一个问题,家长明明知道,偏不告诉他,就得让他自己思考,否则他依赖产生依赖心理怎么办?这种逻辑就像同事问你借10块钱坐车回家,你警惕不能借,因为今天10块,明天100,后天1000,大后天上万,那可怎么办?在孩子心里最可恨的是“明明你有,偏不给我”,这是一家人吗?
第三种有毒的逻辑是完美主义,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好。孩子想学琴,那能坚持吗?不坚持就别学。这一套就像成年人的海誓山盟一样滑稽。他们想不到事情都是演化的。开始,比不开始好。有收获,比没收获好。
遇到这类拧巴的家长,小孩子就啥也做不成了,一件事还没开始,就必须承诺永远坚持;一旦开始,就会被莫名其妙的清规戒律反复指正;但是遇到困难永远不会被帮助,得自己去思考,因为家长怕“被依赖”。孩子就像个小草莓,浑身是刺,娇脆无比,啥也干不成。
如何解决?不是空洞的提升思维,而是“去解决有具体情境的问题”。但首先要确认什么是具体问题。
比如说你喜欢红色吗?就不是具体问题,因为没有考虑情境。你喜欢红色的口红吗?你喜欢红色的键盘吗?你喜欢红色的地板吗?这个才是真问题。
同样,孩子学习没动力就不是具体问题,这类问题让我无言以答。孩子每晚做作业需要花6个小时、四年级字词错一半、初三数学总是在80~90分之间浮动,这些是具体问题,我们可以去找关键点,在现实中获得提升。
这几年大家都热议着阶层固化。在我看来,思维是否僵化,决定了孩子的阶层。如果父母的思维和决策不能根据现实而变化,孩子又怎么能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呢?处处碰壁之后导致的是“习得性无助”,无助的表现,可能是暴躁,可能是抑郁。
来上课。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一年之后,有个完全不一样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