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壹默了然
01
我的文友孙漂亮,是一个注重仪容仪表到骨子里的人。
上海话里有句俗语:“噱头噱头,噱在头上;蹩脚蹩脚,蹩在脚上。”大意是,要想做到仪表堂堂,头势一定要清爽,鞋子一定要好。
她每三周去修一次头发,做一次护理,半年染烫一次。为了在家也能吹出自己满意的造型,买了5个不同功能的吹风机(后来得出结论说戴森最好用)。除了吹风机,浴室里还摆满了各式专业洗发水、护发素、发膜、发蜡,仿佛开了个美发铺子。
她也非常注重鞋子和包包,可以说服饰里排位第一。家里的鞋子,鞋跟没有低于8厘米的。平日上班自不必说,连出门旅行都是高跟鞋,让人看着为她捏把汗,担心她会不会跌一跤。
虽然她天生丽质,但她从不素颜见人。每次有事出门前,必洗头(哪怕昨晚刚洗过),然后吹造型、化个淡妆、搭配衣服,捣腾一两个小时。
我说你出趟门累不累呢,下个楼买包盐还化妆换衣服换鞋子。
但她早已习以为常,她说,也许是习惯,不化妆真就出不了门,化妆主要是让自己看上去精神状态好,然后自己看着心情也好,人也自信。
由于她的精致优雅,每次出门都会迎来不少赞美或爱慕的眼神,但她很坦然,她说这些外界的目光是其次的,主要自己觉得好看。
02
她出身于高校世家,自己也是大学教师,平日上课就提早起来,把自己收拾得精致利落。课间也会抽空补补妆,将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现在学生面前。
她的衣柜里没有一件家常的T恤,清一色的一本正经。在家时,她也会穿质地舒服些的“居家服”,但完全没有家居服该有的宽松模样,还是那类收身的,在我看来等同于外出服。
如果收快递,她会赶紧把高跟鞋穿上才开门,也不是给快递员看,只要是生人面前都这样。
我说你遭罪不,在外人五人六就算了,在家也这么一本正经地端着,累不累呀。
她还是那句:习惯了,就不觉得累,反而高兴。
她说,会化妆其实不累,就像会开车的人一样,就是熟练工。她放松的方式就是搭配衣服,捣鼓头发,敷面膜。鼓捣好了并不是在意让别人赞美,主要自己就自在了。
想起刘若英《一世得体》中的祖母,“祖母在家中永远形象端正。只要出了卧房门,她永远一身齐整旗袍丝袜。”
03
她喜欢穿,每天衣着不重样。关键是,她也很会穿,衣品很高。精心化的妆,你都看不出来,属于“裸妆”的境界,给人“浓妆淡抹总相宜”的得体感。
最让我感叹的还是她的气质,无论穿什么,永远是那么漂亮,端庄,大方。她的漂亮仿佛是天经地义的,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内在的自信与外在的漂亮融合得天衣无缝。
人靠衣衫马靠鞍,这话不假,除了懂搭配,打铁还需自身硬。同样一件衣服穿在她身上,和别人身上,就属她看上去有味道。我想,那是她的底蕴衍生出来的。
有些人底子不好,能把奢侈品穿出地摊货的味道,虽能说明主人很殷实,但全无品味可言。
而她,能把质地较好的普通牌子穿出大牌的感觉。
俗语说,“三代为官作宦,方知穿衣吃饭”,穿衣吃饭都有学问,不一定是一代人学得会的。尤其穿衣这件事,甚至比吃饭还要难一些,要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才能形成体面的穿戴艺术。
衣着体现一个人的品位、修养和风度。生活的情趣和品味,需要几代人的熏陶与积累,才能磨练出来。这是一种底蕴,需要时间的磨砺,不是想改变就能改变的。
04
她说,看到素颜的人会觉得对方真勇敢,我不敢。我会想象下她化了妆的样子,在心里替她化个妆。
女人天生爱打扮,并且天生的对时尚潮流的东西敏感。三分模样,七分打扮,才是十分女人。
不爱化妆的女人有吗?有,不过很少,就像男人少有不吹牛。可是男人吹牛吹得好的就不多,就像女人化妆化得好的也不多。
林清玄在《生命的化妆》中说: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脸上的化妆只是基础和表象,想要出彩,离不开精神和内在的支撑。
但是很多人连三流的化妆都达不到,就像蔡康永说的:我也不想以貌取人呀,我也有努力看见你的灵魂呀,结果你的灵魂也没有比你的外表美呀。
喜欢打扮的女人,有时还要被人误解甚至说其它的坏话。有的人自己不会化妆,永远说别人在臭美,其实是她自身的能力达不到,悟性达不到。
她有个同事,教书还可以,打扮从来不会也不学,说我又不用再嫁人,打扮勾引谁?这位同事就是这样肤浅地理解打扮的。大家会赞美离自己远的人,比如明星,比如名人,就会毫无嫉妒地去赞美,而自己身边的人则往往会嫉妒,甚至说别人打扮还不是给某人看的,真是有点狭隘。
别把别人打扮当矫情,这也是技术活,能把自己的职业做好又能把自己打扮的得体精致,更体现了这个人的能力和智慧。
不要小看仪表,妆容得体,学会让自己随时以最美的仪态示人,对别人和自己都是尊重。仪表是一种心情,仪表是一种力量,在自己审视美的同时,也能让别人欣赏美。
《默默读城》其它文章链接: